“这几天车卖疯了,顾客跟‘抢车’似的”。上周五,以较大幅度降价促销一款“国三”标准轿车的某合资品牌经销商对笔者说。
临近年底,京城车市出现类似“异动”的绝非仅此一家。除了经销商正常的年终促销之外,多个品牌都在积极推销“国三”产品;一些消费者也纷纷响应。
随着2008年新年的到来,作为奥运会主办城市——首都北京很快就将实施“国四”排放标准,而其他一些城市也将有不断加严的排放标准陆续实施。
排放标准加严、改善环境质量,受益的无疑还是社会公众,也是一件令人拍手称快的好事。但是,实施“国四”标准本身,还是一个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如果无视加严标准前后所存在的问题,一味地盲目追求“加严“的速度或盲目跟进,后果也将是严重的。
那么,一些地方马不停蹄地快速实施越来越严格的各种法规标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首先是可能对自主品牌汽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由于国外已经实现了较高的排放标准,合资企业可以通过合资外方获得相关技术,最先达到相应的标准。而自主品牌就没有这样“幸运”,更没有这样的技术来源了,就不得不在日常研发之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满足环保标准,其结果也不一定立竿见影。
从以往的历史看,无论实施“国二”、“国三”,最先退出市场的往往都是一些自主品牌产品,有的车型就因此与市场“永别”。
因此,各地方实施不断加严的环保标准,应该比较充分地考虑到自主品牌的现有能力,应该与其有较好的沟通,使之尽快达到相关标准,避免不平等的竞争。
其次是可能延缓消费者购车,制约汽车市场的发展。
“我不会赶在年终‘抢’一辆‘国三’车,但是买不买‘国四’车,我还要等等看”,一位周末在亚运村车市看车的消费者对笔者说,他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了满足不断加严的环保标准,汽车厂家必须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投入,其后也势必要有人为此而“埋单”,这就不由自主地提高了汽车消费的门槛。
在市场竞争激烈、汽车厂家利益日益趋薄、甚至难以消化这部分投入的背景下,消费者就不得不为此而付出。这样,一些支付能力不足够强的人群,就有可能推迟购车,或者是不再购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制约汽车市场的健康成长。
第三是可能对汽车技术、对汽车产业起到负面效应。
社会在进步,法规在加严,各种汽车技术、环保技术也在发展之中。限于知识、产品、试验等方面的原因,各地方或部门对汽车技术、汽车产业的理解不同,在面对节能减排等难题时,往往容易对一些在技术上有争议或者是没有定论的问题,作出所谓“行之有效”的行政命令措施。如一些城市对柴油车的限制,还陆续催生了一批盲目效仿者,使得现代化的柴油车技术不能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挫伤了汽车厂家的积极性,并且达不到真正的环境保护目的。
最后要警惕极个别“应付”行为,避免加严法规走过场。
法规不断加严,似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极个别现象:同一款车或发动机,多高的标准或法规都能达到,或者是比较轻松地达到。难道一个又一个加严的环保法规就如此容易吗?
有专家指出,从“国三”标准开始,每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都如同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不采用高新技术,没有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几乎无法实现。
因此,在执行新法规的过程中,必须对某些“怪现象”时时警惕,杜绝某些“走过场”行为,确保加严环保法规的严肃性、可操作性,更要保证执行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