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06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根据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9.98,比上年提高1.00,实现了连续8年稳步提升。
据悉,在29个制造业行业中,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行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5.04,同比提高1.3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4.53,同比提高1.1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4.01,同比提高2.91;橡胶制品业83.34,同比提高3.3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2.98,同比提高0.39;医药制造业82.95,同比提高6.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2.53,同比提高0.5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1.15,同比提高1.24;塑料制品业80.63,同比提高7.55;化学纤维制造业80.58,同比提高1.9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0.04,同比提高0.37。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多数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0分以上的行业数量达到13个,比2005年增加了6个。
另外,通过对全国31个省(区、市)制造业相关数据的测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的地区依次为:上海86.78,同比提高2.44;江苏84.87,同比提高0.38;广东83.98,同比提高0.16;浙江83.75,同比提高0.89;山东81.49,同比提高0.63;江西81.13,同比提高2.87;四川80.86,同比提高0.05;湖南80.48,同比提高1.08。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2.96、77.18和78.05。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了质量竞争力的领跑地位。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质量竞争力指数显示出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保持稳步提高。“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达到83.41和76.55,与2005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50和0.50。“标准与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这两个三级指标上的得分增长较为明显,成为支撑2006年质量竞争力指数继续提升的重要因素。
指数显示,多数行业质量竞争力增强,地区质量发展呈现积极上扬态势,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质量提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指数还显示,我国质量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质量发展的差距较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的质量竞争力出现波动下滑,劳动比较密集、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的行业或地区的质量竞争力偏低。
蒲长城表示,下一步,国家质检总局还将着手研究建立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制度,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上一年度全国制造业、各省(区、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同时,将不断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发布工作的有效性,努力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打造成为引导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手段、观测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