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最早进行食品召回的省市之一,上海市质量技监局在食品召回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处副处长忻元庆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食品召回案例。去年下半年,上海质量技监局接到市民举报,称某食品企业利用过期霉变原料生产食品。接到举报后,该局立即组织稽查人员到企业现场检查,发现情况属实,且大部分产品已经流入市场。通过该局下属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管理中心评估证实,使用了过期霉变原料的食品会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必须进行召回。经过食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和企业的协商,企业表示愿意主动召回。于是,企业一方面马上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召回公告,通知凡是购买了该食品的消费者可以到超市进行退款。另一方面通知全国主要的销售渠道收回产品。随后,食品安全风险评价管理中心对召回的食品进行了检测,确定召回效果,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还根据法规的规定,对企业处以罚款。
忻元庆认为,从已有的食品召回案例来看,设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价管理中心和食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是非常必要的。“食品召回的关键在于‘定性’,召回完毕之后也需要评估效果,这些工作都需要食品安全风险评价管理中心来做。而食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则是负责食品操作的具体工作,可以做到专人负责,随时待命。”
经过几次食品召回的实战操练之后,忻元庆还发现了食品召回工作中存在的三个难点:一是对不安全食品的定性非常困难。“到底什么是不安全的?这个问题在《食品召回管理条例》中并没有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对待同一种食品很可能出现不同的态度。”二是食品较之汽车、玩具,保质期短、容易消耗,且无法取得用户信息,这就给召回结果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你根本不知道那些没有被收回的食品是已经被吃了,还是放在冰箱里。”三是企业对于食品召回的态度过于片面。企业普遍认为,一旦宣布召回,就是对企业形象和声誉的毁灭性打击,所以以各种办法逃避或推辞召回。“实际上,企业主动召回也是一种危机公关,这样可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负责任的形象。”
背景链接:食品召回在美国
据新华社报道,11月25日,一个名为美国食品集团的美国公司证实,它已召回约4350公斤被怀疑含有大肠杆菌的牛肉馅,已有2人食用这种牛肉馅后染病。美国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及检验局表示,这批牛肉馅被怀疑含有O157:H7型大肠杆菌。这种病菌常见于牛等温血动物的体内,人们往往因进食未熟透的食物而染病。
据悉,今年以来,美国已发生多起食品召回事件。最近一起发生在11月初,当时美国通用磨坊食品公司召回500万份被怀疑含有大肠杆菌的冷冻比萨饼。
在美国,对人体造成损害,或者可能造成损害,或者不符合技术、质量标准的食品被称为“问题食品”。大量的“问题食品”是通过生产商或者经销商志愿的召回措施来销毁的。
美国判断食品是否是“问题食品”的信息来源有四种:(一)生产商或者销售商通报其食品的可能危害;(二)管理机构采样检查中发现问题;(三)现场发现问题包括假冒伪劣;(四)国家和地方机构发现的流行病涉及食品的问题。
美国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及检验局如果发现可能的不安全食品,会进行一项预调查,预调查的步骤包括:联系生产商、了解更多的信息;访问声称遭受不洁食品伤害的消费者;采集和分析样品;收集和证实可疑食品的信息;与派驻现场的检察官讨论;与州和地方卫生部门保持联系;以及将有关事件记录在案。
一旦决定召回,食品安全及检验局就在其官方网站上以“新闻”和“召回通知”两种途径发布。涉及召回的新闻还在销售地的媒体上发布。
为保证召回实质有效,食品安全及检验局还设立了专门的食品召回执行部,对生产销售商的召回行为充分地检查和核实,以确保召回行动最终得到落实。如果企业不服从政府强制召回命令,不但问题食品被没收,相关企业将受到更严厉的经济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