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议题之一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这充分反映了中美两国公众共同的关注,体现了中美两国政府重视民生、重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政策考量,显示出中美两国加强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共识。
中国拥有13亿人口,既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中国政府的不懈追求。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为全世界的消费者尤其是美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作为国际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强化了产品质量尤其是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体系,包括:成立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充实了农业、卫生、工商等部门的监管力量;制修订《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食品安全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打击制假售假为重点,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产品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有很大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国内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反映和诉求。我们认为,即使存在万分之一的不合格产品,也有可能对消费者构成百分之百的危害。为此,中国政府从今年8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大规模专项整治特别行动,重点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领域食品、餐饮消费、药品、猪肉、进出口商品和其他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消费品等8个方面进行集中整治。整治的目标是,在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材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我们把任务分解成20个量化指标,作为业绩考核内容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企业和生产经营者。中国政府还发布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监督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要求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法规行为。
现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广阔田野,大批技术人员在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药;在中国的工厂车间,产品的每一道工序都在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中国的口岸,出口的每一批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查验。最近一段时间,我本人主持召开了10次专题会议,先后3次分别率领300多人到浙江、山东、广东等地督导工作,现场检查了268家企业。“中国制造”出口量最大的广东省,召开了10万人的动员会,会后组织学习的人数超过100万人,政府免费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万份。负责质量工作的有关部门正在抓紧修订完善各种质量标准,制订有助于广大生产经营者提高产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这次特别行动卓有成效,集中解决了一些影响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676个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全部纳入监测范围,98.7%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对重点药品生产企业派驻了监督员,对食品和其他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消费品普遍实行了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对所有的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儿童玩具等重点商品进行了清查,取消了不合格企业的出口资格。
我认为,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采取严而又严的措施是必要的。即使可能增加出口成本,影响出口数量,我们也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我相信,随着这次特别行动的深入开展,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必定会更加完善,“中国制造”必将对全球消费者更具吸引力。
加强国际沟通与合作,对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我主张:第一,要客观分析国家之间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指标越来越细、标准越来越全。由于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质量标准、质量监管体系和制度确实存在差异,监管能力和水平也会存在差距。并且过去认为是可行的管理办法,现在和将来不一定可行。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在不同之中寻求并强化共同点,共同改进质量监管办法,提高产品质量。第二,要基于事实,正确分析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防止片面炒作。对问题产品,要弄清是设计问题还是原材料原因?是生产问题还是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不能不分原因简单地将问题归罪于制造方。第三,要理性处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个案,防止以偏概全,更要防止将其政治化,制造新的贸易壁垒。在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中国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在我们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同时,也需要贸易伙伴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经济全球化已经将所有经济体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加强合作,才能确保全球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