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商标德国维权案”余音未了。据新华社驻德记者发回的消息,欧凯公司答复媒体“对法院判决有何看法”询问时称:“我们还没有接到书面的判决结果,接到书面判决后,我们将会上诉。”此前,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曾就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诉德国欧凯公司恶意抢注商标案作出一审宣判:禁止欧凯公司在德国擅自使用“王致和”商标,依法撤消欧凯公司抢注的“王致和”商标,自宣判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果欧凯公司未提出上诉,这将是终审判决
现在看来,这桩官司的法律进程尚未走到尽头,最终结局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虽然从法律程序上看该案并不复杂,欧凯公司作为王致和公司在德国的代理商,却注册王致和商标,明显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但具体案例要具体分析,不能说所有海外侵权案都有胜算的把握,而且也要权衡诉诸法律成本的高低。从整体看来,中国企业在境外维权的意识不高,将侵权一方告上法庭的案例并不多。由于海外维权诉讼费用高、中国企业对国外法律环境陌生,加之中外文化观念的差异,不少企业因此知难而退,放弃自己的权益,这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非常不利。王致和集团敢于在海外维权并一审告胜,对于中国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积累应对国际纠纷经验,熟悉国外的法律环境,无疑具有积极的启迪和示范意义。
一个商标的归属,意味着一类商品市场的得失,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随着中国经济稳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服务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企业的名称及其商标的竞争力和号召性日渐强大。中国商标、商号在境外遭遇恶意侵权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据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商标被抢注的有2000多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流失,败坏或扭曲了中国知名品牌的形象和声誉,也阻挠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步伐。因为商标一旦在国外被抢注,中国企业的产品就有可能被抢注国家或地区所排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选择的应对之策有三:或以重金买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商标,或更换新的商标,或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但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避免陷于被动的道路只有一条:提前申请商标,预防抢注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对王致和集团来说,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到欧洲开拓市场,就应该考虑到有竞争对手仿制或抢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前期知识产权意识不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不力,导致后期不得不打一场官司,这个教训是深刻的。然而,王致和集团在被动中争取主动,积极应对这场跨国纠纷,也得到了不少的“实惠”:一方面,如王致和集团负责人所说:“夺回商标后,我们就可以在德国注册自己的商标,有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开拓了自己的市场,而这个潜在市场的收益是无法估量的。”另一方面,中国品牌在国外知名度不高,如德国媒体之前对王致和几乎没有报道,与欧凯的这场官司也使“王致和”在国内外媒体曝光率骤增,有关案情的连篇累牍的报道,包括对这一中华老字号企业方方面面的介绍,让王致和赚够了“眼球”,有效地扩大了企业形象传播,极大地提升了品牌价值。
王致和百折不挠地开拓国外市场的壮举,也为众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振兴、崛起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与新兴企业相比,老字号企业不仅是市场打拼的经营实体,还同时留给人们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代代相传的加工工艺,具有人们多年来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而这些特色都是历久弥新、不可复制的。据报道,除了王致和在德国遭遇恶意抢注外,中国还有不少老字号品牌如“狗不理”、“同仁堂”、“六必居”、“全聚德”等商标、商号在境外多次遭到抢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老字号在国际市场的独特魅力。按现代企业经营理论,百年老店持续稳定的企业形象,诚信至上、精益求精的生产和营销理念,都是拓展品牌知名度、提高消费者忠诚度的有利因素。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引起世界的广泛兴趣,“中华老字号企业”正在迎来走出去发展的大好机遇。
老字号企业之所以被称为“老”,是因为他们比后来者更加饱经沧桑,更加深谙与时俱进、随机应变的创新之道。面对时代变迁和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老字号要重铸辉煌,必须光大自己的品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品牌,而绝不能对“借光”经营或恶意侵权听之任之。因此,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与应用,是老字号企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