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的张女士告诉笔者,她现在去菜市场买豆腐放心多了,因为豆腐上都印着生产厂家的名称,那些印字的豆腐都是证照齐全,严格按照《乌海市豆制品生产、经营行业基本要求》的规范进行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有保证。目前,在内蒙古乌海市,许多消费者都与张女士有着相同的感受。
其实,不仅是豆腐,在乌海市,馒头、熟肉这些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都被列为乌海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食品。凡是生产上述3种食品的加工厂必须证照齐全,严格按照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基本要求组织生产,这些加工厂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关键点控制以及出厂检验都在监管部门的监控之下,充分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在两年前的摸底调查中:乌海市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26户,其中家庭作坊就有226户,占食品加工企业的69.3%。大多数食品加工小作坊基础条件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大多数小企业、小作坊对出厂的产品不进行检验,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仅有16户,占企业总数的4.9%。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缺乏标准可依,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2004年,乌海市政府提出了打造“食品放心城市”的工作目标,市政府牵头,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副市长李新征任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以馒头、豆腐、熟肉为突破口的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全面铺开。概括起来讲就是“12345”,即明确一个工作思路,构建二个监管网络,制订三项行业要求,采取四项保障措施,从五项变化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工作成效。
明确工作思路即确定一类品种,整顿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乌海市从豆腐、馒头、熟肉开始,分阶段集中力量开展整治工作。
构建监管和自律两个网络。突出地方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例会制度,同时,要求企业自觉向社会公开承诺质量保证,并建立进货销售台账,建立质量安全档案,鼓励生产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形成自律机制。
为确保专项整治有章可循,见到实效,2005年底,乌海市食安委组织各方面专家和人员制定《乌海市馒头生产、经营行业基本要求》、《乌海市豆制品生产、经营行业基本要求》和《乌海市熟肉生产、经营行业基本要求》3项生产经营行业要求,为专项整治提供标准依据,解决了乌海市馒头、豆腐和熟肉长期没有统一监管标准的问题。
政府协调各部门通过合作,采取4项措施,保障食品监管目标的实现。一是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全市以政府名义签订责任状35个,建立监管责任区15个,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初步形成区域监管网络。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分步实施。乌海市质量技监局在牵头负责豆制品的整治工作中,全面详细地对豆制品加工小作坊进行普查,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对证照齐全者,积极帮扶;对根本无法达到生产基本要求的小作坊实施劝退;对无证照生产作坊名单上报当地政府,坚决依法取缔,不留隐患。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共取缔无证照豆腐、馒头、熟肉加工窝点161个。严查不合格豆腐生产源头,依法查处无证照加工点16户,扣押甩浆机、磨浆机、铁架等豆腐制作工具31台件,销毁不合格豆制品2000公斤。三是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乌海市质量技监局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检验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检测能力。另外,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抽检,除内蒙古自治区每年按季度下达的监督抽查计划外,从2006年开始,市政府开始下达对食品小作坊监督检查计划。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取证照情况进行分类监管,定期实施强制检验。四是典型示范,全面提升乌海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乌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与服务并举。在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中,从质量控制、产品检验等多方面提供指导和免费检测;在外部环境发展中,积极宣传报道豆腐整治情况,大力宣传企业质优产品。
从5个方面的变化看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一是从数字看变化。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8户,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书的有47户,还有1家已顺利通过质量技监部门的审查。小作坊较2005年减少了149户。二是从企业看变化。经过专项整治,现有符合基本生产加工条件的豆制品企业6户、馒头企业11户、熟肉加工企业14户。食品生产企业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达到48户,77户小作坊全部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建立了进货和销售台账。三是从规模看变化。目前,乌海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由2005年的2家上升为目前的7家。四是从质量看变化。食品抽检合格率由2005年的76.1%上升到今年三季度的92.4%;五是从监管看变化。目前内蒙古乌海市已建立起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包装、储运、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了食品安全的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以及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