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个月,中国保健协会对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地区)的保健品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查。近日,一份反映中国保健品行业生态全景的报告已经成型。这份尚未公开的报告显示,保健品开发难度加大、信誉度降低、营销模式乏善可陈以及政策的局限等,使得保健品行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而这份报告最惊人的发现是,目前国内四分之一保健食品均为假冒产品。
中国保健协会通过历时近10个月,对全国300多个地区,涉及2025家企业的2951个保健食品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有767个、超过总量四分之一的保健食品为假冒产品。由于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流通领域,因此,确认产品是否假冒的标准是产品外包装上的产品名称、出品企业名称、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与国家文件内容部分或全部不符。
据了解,假冒保健食品超过100个的有9个地区,其中内蒙古、安徽、河南位列三甲;而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北京以68个假冒产品位居4个直辖市榜首,呼和浩特则以90个假冒产品成为省会城市中的重灾区。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表示,一方面是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见利忘义,另一方面则是一直沿用至今的、不科学的保健食品审批制度以及审批制度下的监管手段、方法的不到位。贾亚光认为,假冒保健食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假冒保健食品本身只是普通食品,却打着保健食品的旗号招摇撞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在消费这些所谓保健食品时不能获得保健效果;二是个别假冒保健食品添加了违禁成分,如减肥产品添加西布曲明、免疫调节产品添加伟哥粉等,其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消费者很可能因使用这类产品而导致身体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