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头小猪意外死亡,农民认为是由于猪饲料中的无机砷超标,饲料生产厂家却说自己加的是有机砷。到底是有机砷还是无机砷,由于没有相关的鉴别技术,死猪案最终不了了之。这种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却无法给出科学说法的“不了案”,在全国不时出现。(本报曾在两年前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报道,详见《两个养猪户,进京“改”标准》一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最近发明的新技术,有望给这种“不了案”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一新发明的名为“饲料添加剂产品近红外指纹图谱鉴别技术”,通过利用近红外图谱的比较及模型识别,对添加剂进行真伪和合格与否的鉴别,可以实现从饲料原料生产源头、添加剂产品市场、农民及养殖户等多个环节的监督和快速检验。养猪户长达数年解决不了的“不了案”,利用这种技术,几分钟便可辨出“忠奸”。
这一新技术11月3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新技术填补了指纹图谱鉴别技术在我国饲料行业上应用的空白 ,有利于提高我国添加剂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检验水平,增强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由饲料工业大国向饲料工业强国转变。
饲料大国呼唤快速检测技术
进入21世纪,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但饲料生产、市场管理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还不完善。特别是快速、准确的质量监测手段落后,不能及时跟踪检测和评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由于欠缺饲料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伪劣原料、添加剂产品在市场上频繁出现。缺乏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成为制约我国饲料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饲料添加剂普遍应用的相关检测技术大多为化学法(容量法、重量法等),属间接分析,检测结果可靠性差;部分采用仪器分析法(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虽然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但多数方法都比较费时、费事,不能满足快速鉴别的需要。某些定性定量分析设备比较昂贵且使用费用高,所用试剂废弃后污染环境。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张萍研究员带领她的科研小组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成功研究开发了“添加剂产品近红外指纹图谱鉴别技术”,将近红外特征指纹图谱技术创新性地应用到饲料添加剂产品的鉴别中,从而将近红外技术作为一种直接的检测技术来应用。专家组对这一技术鉴定后认为,该技术判定时间短,检测结果直观,鉴别准确率高。图谱比较法建立的氯化胆碱等25种添加剂产品的比较分析系统,对掺假含量5%以上的假冒产品的鉴别准确率为100%;模型判别法可以对产品进行快速的定性定量分析,准确判定产品的合格性,对掺假含量超过1%的样品的鉴别准确率为100%。
张萍研究员对记者说,饲料添加剂近红外指纹图谱鉴别技术将指纹图谱这一概念引入添加剂产品质量溯源管理体系中,较之单一成分或指标成分的质控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追溯性。添加剂产品近红外指纹图谱鉴别技术与其他现行的方法相比,样品无需任何处理即可分析,过程简单,几分钟即可判定,分析结果可靠,检测成本低廉,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其他分析技术必须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对产品质量合格与否做出判断的弊端,是不产生任何化学废弃物的绿色环保技术,代表未来检验方法的方向。
“指纹断案术”绽放新光彩
指纹按下,验明正身。张萍说,正是这种古代的“指纹断案术”,让她获得了灵感,创造性地开发了“添加剂产品近红外指纹图谱鉴别技术”。简单来说,这一技术就是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提取出产品近红外光谱的“指纹”特征,确定合格产品的特征指纹图谱或进一步建立判定模型,从而通过图谱比较或模型识别实现添加剂产品的真伪鉴别或进一步判断添加剂产品是否合格。
这一技术的发明,带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这一技术,政府监督检验部门可以对生产企业产品实行指纹备案管理,定期抽取样品,测其与标准指纹吻合度,实现对企业质量跟踪管理,客观评判生产同种产品的不同企业生产水平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劣,打击伪劣产品生产企业与不法经营者,实现饲料安全的溯源管理和全方位监测。
通过确立生产过程原材料、成品的标准指纹图谱,可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品批次质量快速检测方法。生产企业可以同时通过对原料、生产过程和成品的指纹技术控制,及时发现不同批次间的质量不一致性问题,便于查找原因,迅速解决问题,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进出口产品,通过进行指纹备案,可避免伪劣产品的进入和不安全隐患的追溯,保证出口产品质量,以利发展民族饲料工业,避免受制于人。同时,原料指纹技术研究与应用还是实现添加剂产品加工过程在线监测的必要基础。通过安装已开发的指纹图谱鉴别软件,还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产品质量远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