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齐建国认为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须走“特色”路
4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齐建国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走政府、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目前,循环经济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着一些制约。首先是制度安排问题,我国尚没有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目前国内循环经济主要在企业层次以示范企业的清洁生产为核心、以污染治理和典型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展开。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截至目前,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中国推进循环经济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因此,目前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在国家主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还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内容。这也是各项政策缺乏协调的原因之一。
齐建国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循环经济的“特色”之路,包括4个方面:
首先,中国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从末端治理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环节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
其次,通过规模经济和企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必须发挥后发优势,以规模经济的形式进行产业组织构造,不能任由企业自己走原始积累然后再发展规模经济的道路。这里的规模经济指单个企业应达到经济规模和小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分工与网络化。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也与产业分布过于分散化、小型化有重要关系,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治理。
第三,必须走政府、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节约政策仍然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尽管很多学者都指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和制度创新比技术更重要。
第四,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但它不能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的全部问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同等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和材料,对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进行替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