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掉入“低价大战”怪圈
去年以来,我国政府、纺织品商会以及相关组织屡屡发布信息、采取措施,希望避免由于中国纺织品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但结果仍不理想。对此,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协会副会长曹新宇分析说,产能过度膨胀是重要原因。他说:“产能过度膨胀,而国内消费市场有限,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上找出路。而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又相对比较集中,这就大大加剧了引发新一轮贸易壁垒的可能性。”
此外,重生产,轻流通,也是我国纺织行业的一个弊病。曹新宇说,我国的纺织企业之所以到现在还受制于人,没有深入到对方终端,没有深入到对方的销售渠道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同许多跨国企业都将发展中心放在流通领域相反,我国大批纺织企业仍然还是出口找代理商,做贴牌生意。在贸易形势恶化的同时,随着纺织品服装企业数量的激增,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态势加剧,少数企业低价竞销,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利益,也破坏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上的形象。
敏感市场并非实力说了算
在对“自相残杀”感到痛心疾首的同时,在本届广交会上,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纷纷呼吁我国企业理性看待国际市场,
正如美国《华尔街日报》所评论的那样,从产业角度看,我国纺织服装业具有纺织、印染、成品生产等一系列最完整的产业链,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纺织服装业整体配套能力强,目前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名列前茅。
但现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问题又绝不是光靠实力就可以解决的。曹新宇说,我国纺织品目前遇到的是美国和欧盟的壁垒措施,但不会只是这两个市场,如果继续依靠目前这种价格竞争模式,其他一些市场可能也会采取限制措施,到时候纺织品的发展应该说就会非常困难。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鲁建华说,在目前的国际贸易过程中,“敏感商品”和“敏感市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中国企业、商会和政府相关部门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针对这些“敏感商品”和“敏感市场”制定出更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自我约束措施,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鲁建华说,新的行业自律措施可能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推介品牌、市场推广以及广告宣传方面作出政策鼓励,同时通过品牌战略、技术改造以及产业升级等措施,鼓励中国企业逐步脱离依靠低价竞争的产业模式。但他拒绝透露这些措施出台的具体时间和详细内容。
杀出重围亟待另辟蹊径
中国企业如果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充裕的活动空间,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势在必行。
从内部环境看,加强自律、重视品牌建设、放弃价格战模式,应当成为中国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近期工作的重点。在广交会这个最能体现我国外贸政策走向的商品交易会上,品牌成为各方人士谈论的焦点。
鲁建华说,商务部正在确定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品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培育出一批中国自主的世界名牌,通过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全国的自主品牌建设。
纺织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深化。很多原来只做贴牌生意的企业开始有了自己的品牌战略。浪莎集团表示,“浪莎”这个品牌在发展中国家已经很有影响力了,在欧美市场我们要借助当地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品牌。上海新联纺表示,在国际市场上创品牌,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企业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委派专人打品牌。
从国际环境看,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变化,贸易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近两年纺织行业遇到的挑战也在不断出现。曹新宇说,现在对中国纺织品喊限制的声音此起彼伏,对我国纺织品设置贸易壁垒的方案不断翻新,有特保,也有反倾销,还有技术壁垒、社会责任标准,中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而严峻环境,这个时候走出去战略也就成了大家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
曹新宇说,纺织行业是我国所有的制造业中最具备条件走出去的行业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纺织业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中国的纺织设备、纺织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几乎所有种类纺织品的订单中国企业都可以做,而且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也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又采取了一系列扶持走出去的政策,因此中国纺织品企业是完全可以走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