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以来,“美泰事件”令中国玩具出口企业甚至中国制造业蒙冤。虽然最终以美泰公司的道歉使真相大白天下,但我们更应看到事件背后关于政治角力和经贸交锋的复杂本质。防范此类风波在其他行业重演,我国家具出口行业尤其要提高警惕,谨防外商所谓低门槛的陷阱。
家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无论学习、办公还是用餐、睡觉,每个人大部分时间都离不开家具。在我国,家具产业规模非常庞大,生产企业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在出口贸易中也最容易被别人借题发挥“揪辫子”。
据中国家具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江学院介绍,一些国外采购商在从中国进口家具时,同样出于商人逐利目的,往往会贪图价格便宜而降低甚至忽略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而一旦当其所在国或地区的政府部门查出问题来,他们就很快推卸责任,并在少数别有用心或不明真相的媒体煽风点火下,将“板子”全部打在中国企业身上。因此,为了保持行业健康发展和维护“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家具生产企业要严格自律,不为眼前的私利而损害大局。
同时,我们也要客观正视国内家具行业存在的质量问题。全国板式家具已连续两年位居产品投诉量排行第二位,2006年仅北京12365投诉举报中心接到家具投诉、咨询案件就达1714件。特别是挥之不去的甲醛超标阴影,成了家具行业最为头疼的顽疾。
其实,行业知情人士指出,问题大多出现在那些技术设备落后、生产工艺老化、不具备规模经营能力条件的小企业、黑作坊。这类小厂生产的家具附加值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在职业安全、员工福利、税收贡献等方面,与正规品牌大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今年早些时候,北京、辽宁、上海、四川等地的质检部门,先后在当地掀起了一场家具“质量风暴”,取得了一定的整治效果,但仍无法根治当前行业乱象。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品牌家具企业都能自觉地视质量为生命。如具有20多年历史的深圳长江家具有限公司,在全国同行业内最早作出“产品质量五年保证”承诺,随后又率先做到材料环保、工艺环保,购进多台价值数百万元的先进设备,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生产材料工艺把关、与权威机构合作等举措确保质量。又如中国名牌企业,将所有产品赋码加入电子监管网,杜绝假冒行为,树立起企业品牌形象。
关于家具的质量安全,我国早已有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明确规定:家具行业必须使用甲醛释放量≤1.5mg/L的E1级板材,或必须经过表面处理才能使用于室内的甲醛释放量≤5.0mg/L的E2级板材。从2004年5月起,国家对胶合板、刨花板、定向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实木复合地板、竹地板、实木地板、饰单板、贴面人造板、浸渍胶膜纸饰面人造板、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强化木地板)等11类木制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
这从材料供应环节对家具质量起到了一定保障作用,但是,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家具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更没有要求产品外销时必须取得出口许可证。因此,江学院等业内人士呼吁,政府部门应尽早对家具行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并通过质检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淘汰一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厂商,同时由优秀企业带头加强行业自律,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对外进一步树立“中国制造”家具行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