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湖北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厂区里,一排排爱丽舍轿车格外醒目。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德介绍:“这是公司每年为质量标兵和先进生产者颁发的奖品,迄今已有55名员工夺标获奖,占了全员总数近6%。”
这55辆爱丽舍轿车的得主,都是贯彻执行“设计创新、制造求精、追求一流、优质取胜”的质量方针,为齐星公司实施名牌战略做出绩效的管理、生产和服务的员工。
“坚持以质取胜,加快科技创新,是争创名牌的强劲动力。”回顾连续6年保持湖北名牌产品称号,徐德董事长的深刻体会就是:从各项工作的点滴细节入手,稳扎稳打,打好质量、服务、创新这三张“主牌”。
以人为本攻质量
“驾驶室是汽车的控制枢纽和指挥中心,集电子电器、IC产业、机械制造、工业设计、油漆化工于一身。因此,优质的车身产品源于过硬的员工素质。”在公司科技大楼,公司总经理江正平谈起以人为本攻质量的经过。
近几年,齐星公司采用国家标准和军用标准,建立了《重型系列·特种系列·工程机械系列驾驶室总成》企业标准,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和3C产品认证。2001年,他们开发的PW21型驾驶室装配在红岩牌重型载货汽车,成功地进行了正面碰撞试验,被誉为“中国重型汽车第一撞”。
“质量是百年大计,不可一蹴而就,根本在于育人聚心。”这是董事长徐德在企业摸爬滚打、功过成败所积累的真知灼见。
针对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企业将人才的引进培养纳入发展规划,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他们按照普及型和提高型的要求,开展技术和管理的基础教育,每年开展一次全员质量培训,组织一次质量整顿。公司先后派出60多人次到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接受技术培训,还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合办大专班、工程硕士生班,培养了16名技术质量管理人才。
在公司质量管理部主办的《质量工作月报》上,记者看到每期都有质量曝光台、质量考核明细表、质量分析报告和以质论资明细表,向员工发布和反馈外购件、生产、售后等质量工作动态。因为车身油漆多次出现橘皮和颗粒等质量缺陷,涂装车间主任被免职;内饰件公司经理在发生数次质量问题后,既未分析原因也未制订措施,因此也被免职。
这几名具有技术管理经验却因质量问题被免职的车间主任和经理,现在均被安排到质量整顿办公室工作,将功补过地参与质量改善和现场管理。江正平总经理说:撤职处分和重新使用是既整顿又教育的方法,公司不是一棍子把人打死,而是帮助他们汲取过去重产量、轻质量的教训,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生产工艺和配套件的质量缺陷,过去是影响总装合格率的“绊脚石”。对此,公司结合“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经营特点,专门制定了周六质量评审制度,成立了由技术、工艺、质量、生产部门联合攻关的现场工艺技术改进小组。仅去年,就完成了62项设计和工艺的改进;对外购零部件实行质量追赔制度,按照质量体系要求,严把进货质量关,使外购零部件的一次交验合格率逐步提高到99%以上。
企业质量贡献奖调动了全员抓质量的积极性。员工们踊跃开展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QC小组活动。他们自行设计的车窗升降机构、单件生产精密铸造等4项技术,获得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优秀QC成果奖。
随着国家对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强制性标准逐年增多,齐星公司把质量控制和产品服务挂钩考核,连雨刮器、安全带等小型强检件也不放过,必须达到标准要求和使用可靠。他们根据用户反映的雨刮问题,立即组织改进试验,确保使用寿命达到150万次。
2003年,齐星公司研发投产的新型汽车驾驶室,与红岩重型载货汽车配套,分别销往内蒙古、黑龙江、青海、甘肃、山东、重庆、福建、云南、海南等地,共有153辆。随后赶赴各地的调查人员发现,这批产品的车窗升降器和门锁遥控装置存在质量缺陷。虽然不是大问题,但给用户带来不便。
“不管企业付出多少代价,也决不让一个用户受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把这批产品一辆不漏地免费召回。”董事长徐德斩钉截铁地发出了此项指令。
紧接着,技术人员按照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昼夜攻关,员工精工细作、加班加点,赶制出质量合格的驾驶室总成。销售部门根据这批产品编号和销往地点,调集车辆分赴各地,将这批产品全部返运回厂,进行整体更换。仅这次的产品召回,齐星公司用了半年多时间,花费了650万元。
以质取胜促创新
“让质量不断升华,必须创意革新。”徐德董事长提出:“齐星”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迈进世界,就要坚持以质取胜,推进自主创新。
自1997年至今,齐星公司历经建设、转扩产、技术改造和改制,总资产已达7.3亿元,比当初相当于赚回了7个厂。但是,企业真正实现上规模、上水平,是从2005年加快自主创新和全面提档升级开始起步的。
当时,公司建成了集汽车特种底盘、汽车驾驶室、改装汽车、工装模具以及汽车内饰件等设计研发于一体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创新和应用。
在现代化的模具加工中心和生产加工车间,记者看到成龙配套的数控、光机电等智能化技术装备,传统的铸造、机械加工等工艺,已被当今的高科技所取代。
过去,机加工需要车、刨、钻、铣、磨等多道工序,现在只需将钢件“喂”进数控加工中心,轻摁一下按钮,图形复杂的零部件便丝毫不差地“吐”出。操作工对记者说,原来用于加工测量的油标尺、千分尺、百分表,如今已成为“古董”。
在内饰件生产线,记者看到这里采用的长纤高压发泡、高压水切割等国外先进技术,驾驶室仪表台等成型产品光滑洁净。技术员告诉记者,引进设备投产后,产品时常出现瑕疵。经过检测分析,原来是室温过高。于是,企业追加投入,将车间改造成恒温车间,此后产品质量从未出现差错。
实验室是产品质量的“晴雨表”和“试金石”。齐星公司投资500多万元,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的要求,购置了用于震动、高低温、盐雾腐蚀、拉力、臭氧老化试验等一批先进检测设备,使产品研发技术和质量保证能力提高到国际水平。以往的大型起重机械产品,我国曾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现在,齐星公司研制成功的同类3个系列10种车身产品,已出口销往中东、大洋洲和美洲。
“创优者多得,创新者重奖。”近两年,齐星公司制定的激励机制,为加快自主创新注入强大活力。目前,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相继取得了发明、外观、实用新型专利30项,员工们获得各类产品技术奖励达257万元。
眼下,齐星公司员工正在全力投入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为管理内容的“5S”活动中。徐德董事长表示,全员开展“5S管理与精益生产活动”,就是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用心做好,使员工素质和产品质量得到同步提高,努力打造中国车身名牌产品,开创“齐星”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