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通关太好了,以前进口一批大豆最短也要花上3天时间跑港口,现在10分钟就能办完所有手续;以前两个人还干不完的活,现在一个人就完全可以搞定。”益海粮油周口工业公司贸易部经理于晓基说起区域通关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自2007年3月,益海粮油周口工业公司采用区域通关模式以来,顺利进口大豆7.2万吨,货值2500多万美元,降低了通关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充分尝到了区域通关所带来的“甜头”。
前奏篇: 区域经济时代的到来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公路铁路设施,造就了河南作为中国重要内陆交通运输枢纽的角色。但是由于河南既不沿海又不沿边,构建畅通的国际贸易对外运输通道具有先天性限制,无形之中制约了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日渐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也从单纯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向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转变,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在初步实现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振兴后,正在向北方推进,环渤海地区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崛起的第三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每年都以20%以上的增幅迅猛增长,2006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76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9%。面对连年如此之高的增长速度,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管机关的海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监管资源、推动业务改革,推出了区域通关改革措施,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加速”。
在区域通关实行以前,益海粮油周口工业公司进口货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口岸报关,口岸清关”,这种报关方式,企业要派专门人员“跑港口”,要在报关前准备好所有的单证,且结汇过程复杂,直接影响出口退税速度,无形中影响了资金的周转率。二是实行转关运输,这种报关方式必须使用海关监管车辆,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且存在着多次开箱查验、增加费用的可能。
郑州海关副关长魏欣平说:“区域通关实行后,企业通过‘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真正将港口搬到了家门口。”
区域通关这种为内地企业量身定做的通关模式,为特定区域内的企业创造了统一规范、公正公平的进出口秩序和相互开放、共同发展的经济环境;使区域内各企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了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加速了资本的流动。同时,区域通关打破现有的关区限制,最大限度地整合港口资源,拓展口岸辐射范围,保障了物畅其流,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动力。
实践篇: 家门口的通关新干线
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然要越来越多地开展进出口贸易。对于地处中原腹地的众多内陆企业来说,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这个“口”到底在哪里?是天津、青岛?还是连云港?……今天,所有的困扰已经不复存在,事实清晰地摆在了中原企业的面前,这个“口”就在他们的家门口。
所有这一切变化,均源于区域通关的实施。2005年11月14日,郑州海关与天津海关签订中部地区第一份区域通关合作备忘录。连云港是距离中原最近的出海口,2006年3月1日,郑州海关与连云港海关签订区域通关协定。2006年8月21日,郑州海关与青岛海关签署区域通关合作协议。一年半的时间里,各种利好消息接踵而至,上海、深圳、满洲里、阿拉山口、南京等国内大口岸陆续对河南籍企业开通区域通关模式。
河南省最大的棉纺织企业——新野纺织公司坐落于豫南古城新野,拥有员工1万多人,占整个新野县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公司每年上缴利税占新野县财政总收入的50%。9月20日,新野纺织公司外贸部的李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谢南阳海关关员,是他们主动送政策上门,建议我们采用区域通关模式。一开始,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了几单,发现区域通关流程简捷,资金安全,效率大大提高,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内陆企业。2007年以来,我们公司的进口棉花已经全部采用这种模式通关。从美国、印度进口的棉花,到达天津后,只需要在南阳海关办理报关手续,正常情况下,24小时即可运抵厂区投入生产。太感谢南阳海关的关员们了!”
魏欣平说:“区域通关政策的推出是海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项‘惠企’良策。它的推广实行,达到了企业、海关、政府三方互赢的效果。”
对企业而言,区域通关模式一方面帮助企业降低了贸易成本。一是降低了企业进出口货物运输成本。进口货物在口岸海关实货放行后,由企业自主选择运输工具直接运回,出口货物在装船24小时前运抵口岸海关监管区域内,由口岸海关查验放行,由于不再使用海关监管车辆,大大降低了运费和委托费用。二是减少了货物在口岸堆放、储存的费用。区域通关加快了企业在海关通关的时间,相应也缩短了货物在口岸停留的时间,加快了物流速度。三是节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差旅费用。区域通关各业务环节基本都由企业在属地海关完成,减少了企业往返于内陆和沿海口岸的申报次数,节省了企业在口岸通关或转关时的大量通讯、运输、差旅费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进出口物流成本。
另一方面,区域通关大大节省了企业通关时间。企业采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可以直接在属地海关进行报关,海关电子放行后在口岸提货,避免了过去要安排人力在属地与口岸之间奔波,提高了进出口物流运转效率,缩短了通关时间。据统计,以前从天津口岸转关到郑州海关申报放行一般需要5至7天,而采用区域通关后只需要一两天。
对海关而言,区域通关有效整合了口岸和内地海关的管理资源,实现了内地与港口的优势互补,使口岸海关的职能进一步向内陆延伸,解决了海关人力资源日趋紧张的问题,从根本上遏制了海关机构无限膨胀的可能。同时,扭转了过去税往低处流,执法尺度不一的局面,提升了海关的现代化监管水平。
对政府而言,在区域通关的推动下,中原崛起的步伐和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区域通关为区域内企业创造一个守法便利、规范有序、快捷高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通关环境,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区域通关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伴随着各种生产要素利用率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加快,尤其是现代物流业向内地的快速推进。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建立了“出口加工区”、“保税中心”等海关监管物流场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提出了建立“郑州航空口岸”和“航空口岸保税贸易区”的议案,这些也正是郑州海关近年来一直倡导和积极努力的方向。
展望篇: 中原企业迈向世界之翼
区域通关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广大企业的青睐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让数字来说明这一切。
2006年,郑州海关实行区域通关的第一年。河南省参加“区域通关”企业37家,郑州海关办理区域通关报关单仅109份,贸易金额2.7亿美元,实征税款近1亿元人民币,货运量50多万吨,主要商品有芝麻、机械配件、矿产品、铝制品、铅精矿、光学配件、高压开关配件等。2006年11月29日,郑州海关举行区域通关推广会,省内50多家进出口企业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区域通关人气快速飙升。
2007年,区域通关迎来了它的快速发展时期。仅上半年,开通区域通关企业就达85家,共征收税款4.19亿元,超过2006年全年征收总量的3倍多,占同期全关区税收总量的三分之一;货运量129.04万吨,超过2006年全年货运量的1.58倍,占同期全关区货运量的69.79%。
郑州海关审单处处长刘丽宁在回忆区域通关在河南的发展轨迹时显得很兴奋:“区域通关就像一支强心针,为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快中原崛起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7年,海关总署在《关于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中部地区“大通关”建设,提高通关效率。优先推广区域通关改革试点,将中部省份列入区域通关改革推广的重点区域,力争“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覆盖中部地区海关各通关现场。放开“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对企业、口岸等的条件限制,凡是具有良好守法记录、信誉好的A类企业均可适用。使中部地区企业在沿海口岸通关享受沿海企业同等待遇。
2007年4月26日,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中部六省区人民政府在郑州共同签署了《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合作框架协议》,指出要“搭建中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平台,促进中部地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将完善区域通关各项配套措施,使之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外贸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不断增强中部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据郑州海关监管处处长杨占强介绍,郑州海关正在全力以赴,学习和借鉴海关现代化改革的经验,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扎实推进区域海关合作,为区域通关的飞速发展作好“配套工程”,为中原崛起增添新的支撑点。以“实施大通关,构筑大平台,建设大口岸,服务大开放”为目标,全面推行“一地海关全能办”的跨关区通关作业模式。推行和强化风险管理,对审批、核销、稽查等业务全面推行本地化管理的原则,形成“信息联网、数据共享、联合监管、区域联动”的全方位管理,进一步推动“大通关协作区域”的构建,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企业,均能享受到“一点通全区域”的通关便利。
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区域通关必将在中部崛起这个大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