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制造需提升自主品牌抵御信任危机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昨日下午,南方都市报、奥一网联合邀请格兰仕在广州共同举办主题为《“中国制造”信任几何?》的“‘中国制造’如何应对国际信任危机”战略研讨峰会,峰会以报网互动的形式,通过与业内权威专家的分析和对话,引导国内媒体及业内人士去帮助以格兰仕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们突破困境,积极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信任危机”。

  据悉,一段时间以来,由中国受污染食品、药品事件引发“中国制造”海外信任危机。在本次研讨峰会上,企业代表格兰仕集团副总裁俞尧昌与来自中山大学的王?B、丘海雄、李新春三位教授共同探讨中国制造海外生存危机的话题。与会专家均表示,“中国制造”在国外的信任危机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缓和过程,最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企业自身自主品牌的提升。此次研讨峰会同时在奥一网第一直播室进行直播。

  三大途径助“转包型企业”升级

  “中国的贸易分成两块,一块是自主出口的,一块是加工贸易为主的,我把它们分别概括为‘转包型的中国制造’和‘外包型的中国制造’。”王?B表示,中国的低成本是吸引跨国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王?B同时还强调,加工贸易虽然不是自主品牌,但其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随着成本、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提高,劳动价格成本也随之提高,于是加工贸易的利润越来越微保王?B指出,此时就需要中国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王?B进一步介绍,“转包型的中国制造”的发展、升级有三条路子。第一种办法就是另起炉灶自建体系,但成本很高,适宜大企业操作。“第二条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现在广东很多的企业在做这件事情。比如,去年南海有一家企业做得蛮大,但是老板个人很低调,他做涂料,开始只是接单做贸易。然后自己做生产,利用别人的网络,一方面帮人家做OEM,另一方面开始建自己的生产基地,自己的市场网络也在铺,把这个品牌建设起来。第三种办法,给人家代工生产的同时,如果自己的品牌也很成熟,就把两个品牌同时放到广交会上推广。”王?B表示,目前很多的企业都采用这样的办法。

  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

  李新春则表示,从危机当中找机会是中国企业应该面对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老外。

  李新春进一步指出,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大约有四种生存空间,前两种是比较原始的,第一种为“寄生方式”,即贴牌、代工,产品都是别人的牌子、别人的渠道、别人的技术。寄生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要看到利润变得越来越保第二条道路,是一种低端的挤压。高端挤不进去,就在低端挤压。国外基本上能耗比较多的、依赖资源型的、制造污染型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挤压导致了一种强烈的竞争和冲突,必然会引起反倾销、贸易壁垒和挤压,还会导致资源和环保问题。

  还有一条路是创新,创新不光是技术,还要找到新的市尝新的行业、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文化。

  第四条道路,就是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目前也有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比如浙江的万象,万象开始走国际化路线之后,国际的人才、国际的资金都出现了,其产品是越来越有竞争力了,美国当地都对它非常重视。没有任何人说万象不好,为什么?因为它雇佣了美国当地不少的劳工,为美国创造了财政税收,这不是很好的事吗?这就是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竞争。

  集群升级有四路径

  丘海雄称,目前中国很多的产品在集群里面生产,配套齐全,什么东西都可以采购。“所以‘中国制造’其中一个竞争力在于我们的中国制造是在集群内完成的。”

  丘海雄指出,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除了产业升级外,还要从集群升级的角度去考虑。“集群升级是另外一种概念。我的集群已经形成了,我不做其他的产业选择,我只想着我这个产业怎么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怎么提高。集群升级有四条路径,第一是技术创新,第二是完善配套,第三是积累社会资本,第四是不断地改善制度的安排。”

  丘海雄还表示,面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除了企业要站出来说话,行业组织也应该站出来说话,集群升级的方面是社会资本的积累,行业集群的发展是社会资本积累的一种形态。除了对外,有些行业协会还可以加强规范行业的行为,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贸易战不可怕,怕的是声誉被丑化”

  记者对话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俞尧昌

  记者:目前,美国针对“中国制造”的系列召回事件对“格兰仕”产生哪些影响?

  俞尧昌:目前,直接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不能保证以后没有影响。

  而且,美国政府和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妖魔化,给“格兰仕”国际名牌推广的道路带来很大的障碍。如果召回事件还会延续下去的话,一旦“中国制造”成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那么我们就很难扭转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了。所以我们要站出来说话。所有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都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都应该站出来为中国制造呼吁。“中国制造”相当于国家的品牌,中国企业应该抱成团,维护中国产品的声誉。

  记者:您想呼吁的是什么?

  俞尧昌:第一,中国产品并不是美国媒体报道那样“一片漆黑”,大部分中国产品质量都是很好的。美国政府不能以偏概全,不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要客观、理性地对待中国产品。第二,为“中国制造”加油、呐喊,呼吁中国企业自强、自尊、自爱,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牺牲品质,砸烂了中国企业集体打造出来的“中国制造”这块招牌,而要不断提高产品的含金量。

  记者:在中国企业当中,“格兰仕”是最早走国际化的企业之一,请问你们的感受如何?有哪些方面的经验?

  俞尧昌:1998年,格兰仕就定位为“世界工厂”,目前已经为250多家世界顶级名牌生产空调、小家电、微波炉等,产品有70%是出口到欧洲市场的。但是我们的模式和国内大多数出口企业的“加工贸易”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目前,我们自主品牌的产量占总产量的30%,其他都是给国际著名品牌做生产的,我们的加工贸易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引进这些品牌的技术和装备,比如美国的微波炉,他们的生产成本是每台800元人民币,我们只要400元,所以我们就跟他们说,我们给你们生产,把你们整个技术和装备都给我们。另外一种模式是,我们去引进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然后用这些先进技术、设备投入生产。

  因此,我们要在质量上先把好关,先要做到“物美”,然后才考虑“价廉”。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另外,在某个行业做到垄断才有话语权。

  此外,还可以在海外设厂,走迂回的道路。这样,你的产品就不是“中国制造”了,可能是“越南制造”、“印度制造”等。

  记者:您对各种形式的贸易战有什么看法?

  俞尧昌:贸易战不可怕,怕的是“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被丑化。

  媒体有责任客观引导

  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加速,中国制造业无可避免地与国际企业展开面对面的交锋,国际化问题也成了众多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重点。我们都知道,最近几个月,爆发了多起“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我想这不是偶然的,这其实是全球企业利益冲突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事实上国内不少企业由于缺乏独立的品牌、技术和全球市场的渠道,对OEM和加工贸易和出口的依赖极为严重,很容易使企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形成中国企业“中国制造”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

  要扭转这种局面,除了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新闻媒体也有责任进行客观引导,更重要的是企业自救,在企业自救方面,我认为广东很多的企业做得很不错。

作者:陈志刚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15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