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近年来通过在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中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形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0万亩,涉及200个龙头企业,覆盖45万农户,农业标准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占到60%以上。
涉农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带动力量。近几年,长治市通过建立和采纳一系列标准,将龙头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等全过程纳入了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轨道,有效推动了当地涉农龙头企业的发展。
据介绍,早在1999年,这个市的长子县古德曼农贸公司的蛋类产品就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长治市质监部门从种植、养殖到饲料加工对这家公司进行了全方位的标准化指导,规范了公司蛋类及附属粮食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基地管理、标准化养殖、种植操作技术规程。
随后,在古德曼公司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长治市质监部门又帮助世龙、大红袍、黄土蛋等20多家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审查了食品标签,严格了生产技术规程,规范了基地管理。长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广祥说:"通过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目前我们已培育发展了100多个各类龙头企业。"
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长治市推广应用标准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家公司在各级质监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的公司"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标准化管理工作,建立了标准化队伍。同时制定和完善了玉米品种、产品质量等一系列标准体系。公司质保质检部主任高慧霞说,近年来,这家公司在科研、生产、物流等环节中共采用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2个、地方标准1个,现在还草拟了8个企业标准文本。
长治市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推动了当地涉农企业的发展,还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种植养殖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
这个市以推广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发展了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等"五统一"管理,显著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市农产品注册品牌225个,有12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标志认证,绿色农产品销售收入近20亿元。
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大李村农民李生贵是农业标准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经过六七年的试验,2002年10月份,老李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研制出了一种经济实用的丝管结构简易移动大棚,在这种大棚里,每年可种植青椒和西葫芦两茬经济作物。之后一段时间内,长治市及长子县质监部门又根据李生贵多年摸索出的经验,制定了一整套青椒种植栽培及管理标准化规程,被形象地称为"生贵式大棚标准化栽培技术"。在这套标准的指导下,老李的每亩大棚每年能收入1.3万元左右,去年他家仅在大棚蔬菜上的收入就有20多万元。李生贵说:"有了这套标准,现在生产、管理、销售都有了统一的规范,赚的钱多了,干起活来也省事多了。"
由于效益突出,李生贵的"生贵式大棚标准化栽培技术"迅速在长子县乃至长治市推广开来,种植长子大青椒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李生贵说,现在"生贵式移动大棚"在长治市已经发展到了6000多个,长子县采用这种大棚的土地也有1.2万亩,其中自己所在的大李村就有300亩棚子,去年全村的蔬菜收益有400多万元。
据长治市质监部门介绍,近年来,这个市已先后收集、整理、制定、发布、实施各类标准721项,其中,长治地方农业标准33项、企业标准20项,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农产品各个环节的农业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