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国内中小复合肥企业停产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开工率更是继续下降,目前很多企业已经难以为继,由原来的随时生产、随时销售转为拿了订单才能开工。综合分析后可以发现,四大因素促成当前复合肥产业的这种困境,而且复合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仍将面临这四大危机。因此,应通过规模化、多元化等方式化解危机,促进整个复合肥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复合肥行业面临危机:能源及原料价格上涨,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复合肥企业众多,产能严重过剩;盲目竞争,复合肥市场十分混乱;国外肥料巨头进入我国,国内复合肥产业经历考验。
据中国磷复肥协会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拥有复合肥生产能力的企业多达2000多家,这些企业的总产能预计在3000万~4000万吨之间,同时,各地还遍布着未注册登记的产量三五千吨到上万吨不等的复合肥小型企业、生产作坊。加上这些厂商,预计目前全国复合肥总企业数量在3000~4000家,装置总产能将超过6000万吨甚至更多,而2000年我国复合肥总产能仅有755万吨。
当前,我国大多数复合肥企业各自为战,产品同质化严重,盲目竞争,市场十分混乱。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牌杂乱,“杂牌军”横行于市;二是搭送、搭售等多重方式维护经销商,恶性价格战频频出现;三是受利益驱动,很多企业降低产品养分,假冒进口肥,挤占进口肥市场份额。
为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我国已经放开国内化肥市场,外国企业可以进入国内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国外一些肥料巨头会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这对国内复合肥企业的生存形成极大考验。而国内复合肥行业却产能过剩、各自为战、恶性竞争,而且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国内复合肥行业面临的危机将日益凸显。
据统计,世界化肥产量中复混肥料的产量约占50%,氮肥中的15%,磷、钾肥中的50%~60%均被加工成复混肥料后使用。而一些发达国家50%的氮肥,80%~90%的磷、钾肥均被加工成复混肥料后使用。复混肥料的比例高达70%~80%。化肥生产从单一肥料过渡到以复合肥料为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化肥工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
业内人士认为,复合肥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应采取多重措施化解危机,促进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
首先,生产企业规模化、多元化。今后复合肥产业应改变增长方式,在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应严格制止盲目投资。特别是大型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改变重产量、利润,忽视质量、产品结构、技术含量和环境污染的增长模式,同时应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压力,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综合效益。此外,企业还应不断提升营销水平,让复合肥行业逐步进入品牌营销时代。
中国资讯网分析师胡军认为,生产规模化根本上就是为了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规模大可以获得更便宜的原材料供应,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成本,最终还能扩大市场影响力;生产多元化就是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多种关联产品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规模化和多元化适合在大企业进行,因为扩大规模和产品系列要求有很强的渠道消化能力来适应。
其次,生产中心向原料产地集中。生产中心向原料产地集中,根本优点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为生产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胡军认为,未来氮、磷、钾、酸、能源(煤炭、天然气)、电都可能直接制约复合肥的生产,因此复合肥生产究竟倚靠哪种资源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据悉,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复合肥企业已经在向三大磷矿基地和国内主要能源基地靠拢。
第三,生产重心向消费地分散。目前国内复合肥企业采取的另外一个重要变革举措就是生产重心向消费地分散,在大规模集团公司统一控制下,达到扩大在消费市场的份额的目的。这种举措的优势就是在消费地,客户群体可以精耕细作,生产能够随时灵活变动,运输成本低、发运及时,能够保证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但胡军提醒,这种做法的矛盾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仍然没有摆脱高成本的困扰。
第四,建立流通终端主导的全新营销模式。由于小块分割联产承包的土地制度,未来的复合肥终端营销,应是围绕农民,由零售商提供服务、主导需求,提供特色定制产品的细分市场营销。据悉,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出现终端主导生产的雏形,也就是终端经销商定牌加工或者为工厂提供生产规格要求,在特定地区进行销售。
第五,成立专门的复合肥行业协会,改变复合肥行业小而散的混战局面,使行业从无序步入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