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发北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走进专门经营MP3产品的电子市场里,你会看到有人正忙着将柜台上堆积着的零部件组装成一部新的MP3,有人正在小心打磨略显粗糙的iPod样式的外壳,有人飞快地折叠着印有国际知名品牌标识的包装纸壳,有人向你展示他手中小小的玻璃面板,有人向你推销各式各样的耳机。不用出电子市场的门,你就可以在这里组装一台MP3。如今,这个看起来时尚前卫的音乐播放器,已经卖得跟大白菜没什么两样了。
MP3走到这个地步是因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日渐微薄。有媒体报道,今年五六月份以来,珠三角地区有近三成的MP3企业倒闭,MP3品牌数量从2006年底的100多种降到目前20种不到,包括魅族、OPPO(欧珀)在内的众多品牌企业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手机产业或者移动电视,而更多的代工厂则转产GPS。
产业退潮时,各家企业开始上演大逃亡。机会主义的产业蝗虫们四散而去,没有一个强势品牌会留下来,更谈不上技术的积累和提升。MP3的沙滩上还剩下什么呢?什么也没有留下吗?来自芯片设计企业的信息更是让人担忧:芯片出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那些承接海外订单的出口企业。难道在MP3这个行业中,忙活了半天的中国企业又只剩下低成本的制造能力了吗?谁在主导这个行业?谁该为产业的过度狂躁负责?中国企业缺乏什么样的基因,不能在这样的产业机会里培养自己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