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解读广东“质量振兴”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解读一 质量兴市推动质量振兴

  广东从源头抓质量把好“厂门”由来已久。以质量兴市为切入点,不仅全面促进了全省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走质量效益型良性发展道路,对推动经济强省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9月11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传来喜讯:今年,广东又新增中国名牌产品80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个,迄今为止,广东省共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4个,中国名牌产品299个,占全国年度总数的 15.3 %。

  2006年,广东省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26.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888.6亿元,其中,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7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15亿元。

  这些骄人的成绩,得从2001年3月广东的质量兴市工作说起。

  当时,为切实落实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方针,广东省质量技监局发出了《关于印发广东省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在部分市、县开展质量兴市的基本指导思想、内容、总体目标和推进措施等,使质量兴市工作逐步在全省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我们先来看看围绕经济发展为重点,广东的质量兴市活动是如何得到地方政府支持和取得成效的。

  省局党组认识到,开展质量兴市,必须是地方政府认为最需要、最急切的事。

  地方政府最需要什么?最需要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实施?必须将质量兴市活动与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如果说,广东质量兴市活动的蓬勃开展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推动的话,那么,地方政府坚持做到“三个到位”,增强抓好质量兴市工作的自觉性,无疑又带来更加强劲的动力。

  首先是领导到位。各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的组成都是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作成员,负责质量兴市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从而在组织上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是认识到位。开展质量兴市是提高地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和优化地方形象的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自觉性。

  再次是责任到位。实行部门分工责任制,把质量兴市工作纳入日程,同整个经济工作融为一体,各自落实目标责任制,使工作有序推进。

  如果说,开展质量兴市活动是“三个到位”使其落到了实处,那么,围绕质量兴市形成的“三个特点”确保了这项活动的有效实施。

  一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确定了工作目标和措施,明确了分工、职责和任务,使其在组织机构、人财物上给予了保证。

  二是质量技监部门切实履行了职责,主动协调配合有关部门齐抓共管,起到了推动政府、社会、企业三方积极参与的作用。

  三是以质量兴市为载体,紧紧围绕质量振兴为目标,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提高当地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三个到位”和“三个特点”表明,广东各地的质量兴市活动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管的喜人局面。

  佛山市将质量兴市活动作为提高全市质量总体水平的活动,以此建立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塑造城市良好形象。把质量兴市活动融入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融入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项工作中,以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中山市把质量兴市作为实现工业强市的有力保障。将质量兴市与加大扶持企业技改的力度结合起来,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东莞市以质量兴市活动为契机,紧抓质量兴市,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全市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成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再一方面下决心淘汰落后生产力,对落后的工艺、产品、设备,坚决依法取缔。

  质量兴市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帮助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为地方经济服务找准了结合点,也为如何使监督与服务牵起手来找到了切入点。

  在质量兴市工作中,一些地市质监局以从源头抓质量,提高全市整体质量水平为重要内容,对本地区生产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建立了企业质量档案,开展以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动态管理、分类指导、跟踪服务活动。

解读二 名牌战略带动质量振兴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使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几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和部门把培育名牌产品与加快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企业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名牌创建工作。

  早在“九五”期间,广东就提出了实施“三个一批”(创立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经济发展目标。2002年,又开始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此后,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政策,制定了发展规划。

  几年来,广东各级地方党政领导把名牌带动战略纳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中。在建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的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之后,各地市政府根据《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的要求,参照省联席会议的架构,建立了市一级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领导机构,为名牌带动战略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的贯彻实施提供了组织领导和机制上的保证。

  为鼓励全省企业多创名牌,省、市和部分县区政府对获得名牌产品的企业实行奖励政策。

  2003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表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的决定,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100万元;

  2005年起,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300万元。各地市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1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奖励。

  据统计,目前广东省各级政府共奖励名牌企业超过了5亿元。

  激励政策的落实大大激发了广大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企业争创名牌的热情空前高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促进了广东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如何帮助企业争创名牌,实现名牌战略协调发展?广东省局的做法折射出了广东特有的思维方式。

  一是根据编制的《广东省培育名牌产品指导目录》,择优了一批重点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去年,共帮助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45项,争取资金8055万元;技术创新项目143项,争取资金4995万元。这些技改和创新项目资金的安排,可拉动社会投资30多亿元。

  二是建立联络机制,加强对冲刺中国世界名牌企业的培育力度。将13家企业确定为全省重点扶持冲刺中国世界名牌的企业,强调各部门要加强协作,为企业排忧解难,并对企业提出的有关问题作了解答和跟踪落实。在企业和政府间建立了畅通的联络渠道和高效的协作机制,同时建立了定期工作联络机制。

  三是努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大批名牌企业。根据这项工程,全省质监系统共扶持13家龙头企业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引导、扶持1300多家民营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省局重点扶持50亿元~100亿元产值的企业争创中国世界名牌;地市局重点扶持50亿元产值以下的企业争创中国名牌和省名牌产品。

  四是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为省内企业提供六西格玛和卓越绩效知识培训,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上水平,为创名牌打下基础。

  五是积极推动区域品牌建设。在全省许多产业集群聚集的区域,企业小而散的现象较为普遍,仅通过单一企业来进行品牌的创建和培育困难极大,即使是品牌经营有一定基础的骨干企业,近期内实施国际品牌战略也是困难重重,难以形成与国际品牌抗衡的竞争力。为破解这个难题,增强“广东制造”品牌的竞争力,广东率先制定了区域品牌发展战略。通过产业集群将企业捆在一起,用统一标准规范镇区内各企业,提升内在质量和经营水平,最终打造出既有名气又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名品牌。

  近年来,通过积极整合产业集群资源,广东产业集群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诸如佛山陶瓷、顺德家电、南海铝材、古镇灯饰、龙江家具、虎门服装、狮岭皮具、盐步内衣、西樵纺织等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解读三 技术标准化战略促进质量振兴

  名牌最实质、最核心的内容是质量,而产品质量的源头在技术。可见,技术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最有力保证。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广东省各有关方面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中能形成合力,很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标准化工作的规划和领导。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一五”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建立了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使全省标准化工作形成由政府有关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体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

  “十五”期间,广东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用奖励办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为标准化战略注入了活力。

  在省级财政方面,广东省政府共拨款2280万元用于补助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和启动技术标准战略工作。为推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省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在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全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资助上述组织承担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资助安全类、环保类、节能、公益类等重要地方标准的研制,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数据库和服务平台、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和防范体系。

  在省级财政加大对标准化工作投入的同时,广东省一些市县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把对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列入地方财政支出预算中。

  深圳市于2004年1月在全国率先发布《深圳市技术标准研制资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在市科技经费中设立技术标准专项,用于资助该市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制定。该《办法》实施以来,截至2005年底累计已经为企业研制国内外技术标准提供了3000多万元的资助。

  广州市政府“十五”期间在标准数据库建设等经费上共资助投入800万元。2006年5月发布了《广州市技术标准研制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十一五”首批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

  东莞市在2003年至2005年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中,地方财政先后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

  地方财政对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激发了企业和社会组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积极性,在促进企业研制技术标准和人才、技术集聚等方面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并带来了社会和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据深圳市调查,在地方财政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引发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标准化工作的资金超过了财政投入。

  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中,广东省质监部门取得了可喜实效:

  积极开展消灭无标生产工作,使全省产品执行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积极推动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以及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在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组织制定了183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广东省技术标准。

  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和社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积极性。省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去年安排了3300万元用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

  广东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取得的成效可以用一串串令人兴奋的数字来体现:

  去年,国家颁发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广东6家单位主持制定的标准项目获此殊荣,获奖总数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

  全省共有208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399项,行业标准740项,有5664家企业的7170种产品采标,重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超过70%。

  成绩表明,广东在制定重要技术标准和高新技术标准方面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优势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一些成长型的企业也积极加入标准制定队伍。许多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技术已体现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给广东的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广东已有相关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中得以体现,正在引领一批重要的技术标准,加快产品从“广东生产”、“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过渡,占领高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解读四 质量监管推 进质量振兴

  近些天来,“中国名牌”的热浪,带给广东一股浓浓的喜悦和自豪。

  没的说,国家最新公布的“中国名牌”和“中国世界名牌”,使广东的总数连续7年全国领先,恐怕没有哪个人不兴奋的。

  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有赖于广东从源头铁腕抓质量。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能反映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的质量状况。针对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质量整改,才能使广东区域性质量问题得以解决。从源头抓质量,加大质量监督抽查执法力度,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个行业,成为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共识。

  以下“五个制度”的建立,在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就像一条紧密相连的纽带,发挥着巨大作用,有效地整顿了区域性、行业性突出的质量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质量意识,还向广大群众展示了质量状况的透明度。

  一是建立质量监督重点产品目录制度。针对危及人民生命安全产品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和消费者反映问题较多及对经济影响较大的产品,制订和公布重点产品监督抽查目录,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

  二是坚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告制度。每季度一次的新闻通报监督抽查活动引起广泛影响;定期向省政府、有关厅局,各地级市政府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通报抽检产品质量状况。

  三是实行对质量问题严重的产品及生产销售企业给予曝光制度,公开向新闻机构披露,发挥质量监督的威慑力。

  四是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整改到位,实行区域警示制度。对产品不合格企业给予黄、红牌警告,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五是建立重大质量问题通报制度,对于发现的区域性重大质量问题,及时向当地政府通报,相互密切配合,狠抓质量整改。

  正是“五个制度”的作用,使曾出现的燃气热水器、电话机、钢材、铝型材、食品等特色产业起死回生。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谈及此事仍兴奋地认为:通过大力抓一镇一品的质量整顿,特色产品不但没有整‘死’,而且在整顿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了解并掌握社会上主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只偏重于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整改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质量监督抽查与稽查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原则。”广东省局党组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十分透彻。

  强化后处理工作,狠抓不合格企业的整改措施,有效地加大执法力度,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才能真正提高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的有效性。

  10年前,广东省就提出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要与稽查行政执法相结合。近几年,省局领导又紧紧抓住生产领域与监督抽查的打假治劣工作相结合,提高抽检覆盖面和重点治理相结合的从源头抓质量的机制。

  “三个结合”提高了铁腕抓质量的有效性。

  正是从这“三个结合”入手才抓住了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问题,抓实了一地一品、一地多品的专项整治措施,真正找到了狠抓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和遏制制假售假行为的治本之策。

  当前,如何解决好中小企业、个体私营小企业的质量意识淡漠问题,关系着全省产品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提高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广东省局把突出产品质量监督、加大后处理工作力度,作为铁腕抓质量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突出监督抽查产品重点,提高监督抽查工作的前瞻性。几年来,广东的监督抽查工作主要是针对涉及人体健康、财产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重点产品,并通过对以往监督抽查结果进行分析,对一些长期以来行业性质量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产品,继续跟踪抽查,并加大抽查力度,把可能出现的严重质量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其次是突出重点监管企业,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关。实施抓小稳大政策,突出重点监管企业,以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为重点,逐步解决小型企业产品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强、合格率不高等制约全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高的问题。并对连续两次省级以上监督检查不合格的企业,加大跟踪监督检查和后处理工作力度,坚决执行移送查处、曝光、责令停产、吊销许可证和建议吊销营业执照等后处理工作措施。

  三是突出重点检验项目,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效率。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以突出安全、卫生、环保等强制性标准项目和主要性能指标为主,少搞全项目检验,这样不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又缩短了检验周期,提高了监督抽查工作的时效性。紧紧围绕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以及影响国计民生的重点产品开展定期监督检验,监督抽查力度大大加强。

  四是突出重点监督区域和行业,加大整治力度。继续对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对省级以上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严重的地区,函告当地政府,并向当地质监局发出质量警示,督促各地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力争将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处和萌芽状态。省级监督抽查将区域性质量问题作为连续跟踪抽查的重点,地方质监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对连续3年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追究当地质监部门领导职责。

  正是由于广东注重铁腕抓质量,才有中国名牌产品总数“七连冠”的强劲优势。

  正是加强了源头的质量整治,才出现了整体产品质量稳步上升的喜人态势。

  质量,铸就了广东的辉煌!

作者:沈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