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数产品质量已接近世界最先进水平。趁着还能跑得动,活一天就要为中国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多作一天贡献。”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9月10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刘院士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多数大型企业的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日用消费品、产品原材料、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大幅度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30年前,有些人托朋友想尽办法买国外原装进口的电视机,为什么?因为当时国产电视机的质量确实很差,有百姓戏言,自家的电视是“多瑙河之波”,原因在于电视机屏幕的“波纹”、“雪花”让人头疼。而如今,我国大型企业生产的彩色电视机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是10万小时。
在谈到小作坊式企业的时候,刘源张院士说,虽然小作坊式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但质量问题大,然而恰恰这部分小作坊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是百姓的日用商品。因此,他不赞成采取“一刀切”的手段,把他们全部关门歇业,而应当对他们实行“一打二帮三培训”的政策。对于守法经营的这部分人,当地政府要大力扶持,对有财力的,要帮助他们搞好技术和设备革新。最好是政府出资,做好人员培训,从技术、管理、社会责任等方面加强培训,正确引导,制定一套针对小作坊式企业的食品安全体系,帮助他们建立起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让更多人就业,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刘院士介绍说,建国初期,我国引进前苏联的标准、技术来发展我们的制造业。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才以前苏联的标准体系做基础,逐步研究制定我国自己的标准。这一标准化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
值得高兴的是,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完善标准体系的重要性。2007年度,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将安排8000项,其中修订3000项,新制定的标准在5000项左右。刘院士认为,标准的制定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在结合本土企业实际能力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一致。同时,加大新标准的宣传,加强标准的监管,才能更好地保障产品的质量。
刘院士表示,在修订产品质量国家标准的同时,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产品召回制度已成为企业争夺市场和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产品召回制度,不仅能有效地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也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