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下午-4日,由中国皮革协会发起并主办的2007首届“世界皮革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上海隆重开坛。本届论坛分为三场举行,第一场主题是“节能减排,持续发展”,由国内嘉宾主讲;第二场主题是“沟通合作,共赢发展”,由国外嘉宾主讲;第三场主题是“高峰对话,创新发展”,国内外嘉宾展开对话,直接交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探索实现中外皮革业的相互了解、合作共赢之路。
第一场:“节能减排,持续发展”
当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两项约束性指标。在我国皮革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做了同样的要求。围绕本场论坛主题,与会嘉宾和代表集中探讨了如何节能减排,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王小广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长走势及政策取向》的演讲。他认为2007年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热度最高的一年,GDP增长创新高、工业增长创新高、消费增长创新高、顺差也将创新高,因此必须有效解决流动性过剩、投资与出口增长过快以及节能减排等问题。要做好节能减排需要三力合一,即从结构上、技术上和管理上齐抓共管,切实将节能减排落在实处,促进皮革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环保总局总量办副处长张震宇先生发表了题为《我国污染减排形势及对中国皮革业的新要求》的演讲。他提出,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短期难以彻底改变,经济增长仍然依靠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状况还相当严重,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为促进皮革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确保有效地解决制革工业污染减排问题。
国内著名鞋类品牌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演讲。他分析了中国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渊源关系,认为源自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企业文化是商战当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必须要与其民族精神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上做出应有贡献,只有这样的世界知名品牌才会走得高、走得远、走得稳。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皮革协会名誉会长徐永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皮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的演讲。他总结归纳了中国皮革行业的优势和特点,并从创新发展理念、自主品牌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环保和节能减排,以及顺应产业梯度转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号召全行业敏锐地把握新形势、新情况,努力实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场:“沟通合作,共赢发展”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女士发表致辞,代表主办方中国皮革协会对与会的国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作了《中国皮革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报告,介绍了当前中国皮革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强调本世纪头二十年仍然是中国皮革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指出,中国皮革协会发起并举办2007首届“世界皮革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既是中国皮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皮革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将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世界皮革产业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来自世界权威鞋类论证机构英国SATRA技术研究中心的Alan Drage先生作了《世界鞋业发展概况及如何拓展欧洲市场》的报告,介绍了世界制鞋业生产现状、市场分布及消费特点,并对中国鞋类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提出了技术方面的建议,包括欧盟对鞋类产品安全性的法规、对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对鞋类产品标签的要求及规定等。
世界著名的皮革生产商组织国际制革委员会(ICT)的Mike Parsons先生作了《世界皮革产业概况览及最新技术法规》的报告,介绍了全球制革业现状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状况,以及欧盟针对皮革的新法律法规,特别是对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REACH法规给制造商及出口商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同时指出,当前皮革正受到来自合成革、人造革、仿真革及其他材料的竞争,皮革业同仁要维护天然皮革的特性,避免给消费者造成误导。
东非及南非皮革工业协会(ESALIA) 主席Sam Kiruthu先生作了《非洲皮革产业情况及投资环境》的报告,介绍了非洲皮革及制鞋业的发展现状况及投资环境,并特别强调了非洲拥有众多贸易组织或区域市场,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许多优惠性政策,拥有无限商机和发展潜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先生发表了题为《从产品致富到品牌兴国》的演讲。他说,面对全球化市场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以及市场消费行为日趋理性化和注重品牌的消费者,一个品牌的树立,除了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一定的资金、知名度及美誉度外,还需要企业和企业家用责任和信誉去打造品牌,用民族精神和文化去树立品牌。中国鞋企要成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企业,当务之急是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实现“五个转变”:即从产品驱动向品牌驱动、从销售驱动向服务驱动、从制度驱动向文化驱动、从个人驱动向组织驱动、从机会驱动向战略驱动的转变。
第三场:“高峰对话,创新发展”
本场采用中外嘉宾直接对话形式,即时交流,外方主嘉宾著名毛皮供货商TYSON FOODS INC(美国泰森食品有限公司) 国际皮革销售总监Mr. Mike Lasson、国际知名鞋类品牌Clark Shoes CO. (英国克拉克鞋业公司)材料部副总经理Mr. Andy Seaward、TRUMPLER GMBH & CO(汤普勒染料油脂公司)德国分公司总裁Dr. Thomas Feigel 、著名台资企业北海红科皮革公司总裁施荣川先生,中方主嘉宾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女士、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院长杨承杰先生、徐州南海皮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廷先生、天津应大集团董事长应泽从先生、康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津淼先生,以及BASF中国公司、Tan Tec制革公司、Garden State汽车沙发革公司、大陆台商皮革厂联谊会和国内的卡森制革公司、元隆皮草公司等高管们汇聚一堂,展开高峰对话,开启头脑风暴。从中外皮革业各自不同的角度,认真分析并深入探讨当前中国皮革产业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5亿城镇人口和8亿农村人口的中国市场;中国皮革产业出现转移的趋势及可能转移的国家和地区;各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皮革产业的影响;“中国制造”的优势劣势及对中国品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建议;国外品牌及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等。
通过论坛,国内外嘉宾普遍认为,从各主要皮革产品的产量以及产业链的完整性、强大的加工能力、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完善的配套设施等方面来看,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皮革生产大国,为世界皮革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中国皮革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创新能力不够,缺乏自主品牌,特别是贴牌加工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世界皮革产业的分工将越来越细化,逐步打破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和配置资源,最终形成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皮革产业链条。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开发设计、品牌营销、流通网络等方面有优势,中国、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原材料、劳动力、加工能力等方面有优势,优势各异,分工不同,相互交融,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世界皮革产业的和谐发展。
在完成了各项议程后,会议于2007年9月5日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