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上通过电话信息台和手机短信开展“竞猜”活动、吸引受众的行为比比皆是,小至球赛转播中的“谁输谁赢”,大到节日文艺晚会的最佳节目评选,无不将这种手段利用到极致。观众只需要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者猜测某项比赛结果,甚至无须回答任何问题,只要发送短信,就有机会参加抽奖赢取奖品。竞猜活动的电话信息台的资费一般是每分钟0.9元至两元,手机短信每条0.2元至两元不等。
竞猜本来是吸引受众参加、增加活动趣味的手段,但是目前许多竞猜已经演变成具有博彩性质的“押宝”活动。目前风行的短信及电话竞猜抽奖等活动,由于技术等客观原因,很少有公证机构参与,完全是组织方按照自定的程序、规则抽取中奖者。短信发送数量越多,活动组织赚取的信息费就越多。而真正的赢家当数短信信息费用的收取者——运营商、服务商、节目制作方等。这种竞猜活动中奖的获奖人数也与彩票不同,一般不是按比例设定,而是每次竞猜固定获奖人数。一般一次节目只出一个数额较大的奖项,也就是说,发短信的人越多,中奖的概率就越低。
竞猜活动经常搭载在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活动中,故参加者众多。即使无法搭载,经营者也以节目中出现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商品为标的,以“竞猜价格、接近者中奖”等方式吸引受众参与,这种竞猜活动更是毫无社会意义,只是单纯吸引人们参加,有聚敛钱财之嫌。
通过对这种活动的深入了解,不难发现,本意仅是吸引受众参与的竞猜活动,在毫无节制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其中潜藏着巨大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可能。消费者往往抱着“即使不中也不过损失区区几元信息费”的侥幸心理,轻率参与。即使知道上当了,但由于维权成本远远高于参加活动的支出,且难收集证据,所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主张。
据了解,一般短信竞猜活动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每次参加竞猜的成本相比正常的通话和短信费用要高许多;发布竞猜的广告、提示语中却根本不会告诉用户收费标准;中奖过程不公开、不透明,易滋生暗箱操作行为;某些竞猜价格的活动毫无社会意义,涉嫌聚敛钱财。
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竞猜活动日渐盛行,业内人士指出,当竞猜演变成为一种圈钱妙招时,某些经营者就难以坚守道德底线。由于某些竞猜活动过程不透明,于是变成变相的欺诈活动,并屡屡得手。
有关人士建议执法和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手机短信和有奖竞猜活动的监管,尽快完善相关的法规,对涉嫌聚敛钱财的竞猜活动要依法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