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电力电子行业相关技术标准也不断推陈出新。目前行业现行的123项标准,在推进“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突破国外知名公司在高端市场的技术垄断,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标准的更新和提高,推进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将成为今后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重点工程提供支持
资料显示,行业标准化工作成效明显,采标率达80%以上。标准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当,其中部分标准指标规定得更为具体,且高于相应的国际标准。从总体上看,基本代表行业产品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目前,行业现行标准123项,其中国家标准34项,包括强制性标准2项,军用标准1项,行业标准89项。为适应国家电力发展对输变电装备及其标准的需求,近年来,结合三峡直流输电工程要求加速推进了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
据统计,行业先后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项目《直流输变电系统核心技术与基础标准研究》子项目《静止无功补偿用晶闸管阀电气试验及型式试验》技术规范、《高压直流输电用晶闸管技术参数和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不久前已通过验收,相应的标准已报批。
结合“西电东送”直流输电工程的要求,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设备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子项目《高压直流用光控晶闸管技术参数和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研究的制定,相应的标准也已报批。
与此同时,优势企业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起草的《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2006年荣获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设立的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
目前,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标准化工作已形成共识,有效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研究制定并已报批的标准《高压直流输电用普通晶闸管的一般要求》、《高压直流输电用光控晶闸管的一般要求》、《逆变应急电源》、《电力半导体器件用门极组合件》和《电力半导体器件用管壳瓷环》等均为首创,至今国外尚无相应的产品标准。
强化标准与市场关联度
电力建设“跃进”的新形势,给行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今年以来,行业标委会在加快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了标准与市场的关联度。
在实施中,从技术委员会设立、委员组成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使龙头企业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同时,鼓励企业专家加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尤其是产品类或与市场相关的技术委员会。
事实上,以企业为主体已制修订多项标准,其中《电力工程直流系统用整流设备》、《有源电力滤波装置(APF)》和《晶闸管交流电力控制器》等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加快了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进程。继许继集团李亚萍博士出任IEC/TC95“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技术委员会主席后,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苟锐锋副所长于2006年9月出任IEC/TC22/SC22F“输配电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加大了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重在做好三项工作
目前,全行业在促进标准研制与科研、标准发布与科研成果推广、标准更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在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方面,正在加快传统产业标准的更新和提高,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针对行业标准化高压直流输电、无功补偿、变频调速、节能降耗、配电及用电设备供电保障等工作重点,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正在进行之中。
目前正在制修订的电力半导体器件及附件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电力电子系统与设备国家标准9项(含强制性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
2007年计划申报电力电子系统与设备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达20项。
为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重在做好三项工作。
引导企业投身其中成为主体。企业要积极参加标准化技术活动,增加在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未来,企业仍将是标准化活动的主体,参加并承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是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降低研发风险、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速度的有效手段。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针对现行标准中合理和不合理、适用和不适用的地方,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以期增进标准的适用性。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巩固与IEC/TC22/SC22H“电力电子系统与设备不间断电源设备”分技术委员会的联系,继续探讨在中国举办该分技术委员会会议或工作组会议的可行性并积极推进和落实。与此同时,加强与IEC/TC47/SC47E“半导体器件、分立器件”分技术委员会WG3“功率器件”工作组的联系,积极参与半导体器件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强化国际标准话语权。继续向IEC及时申报工作组专家,充分发挥我国人员在IEC相关机构中的作用,增加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力度。经过多方努力,使行业标准化工作朝着坚持市场导向、增强标准的市场适用性,坚持重点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坚持自主创新、提高标准自主创新技术含量,坚持国际化、提升我国装备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