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起,我国正式进入了QS认证查处期,没有QS认证的茶叶产品不得在市场上出售,所有茶庄、茶馆也不得经营无QS认证的茶叶产品。但是,截至上半年,我市获得QS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不足60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出局的危险,境况令人担忧。
QS标准:获认证茶企不足60家 记者从市质监局食品监督管理科了解到,我市现有500家左右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但截至今年上半年,通过QS认证的不足60家,超过80%的茶企业没有QS认证。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我市的茶企业大多处于茶叶粗加工阶段,上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少,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不足。
“尽管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对茶企业进行相关指导和培训,但直至今年,我市很多茶叶加工企业离QS认证标准还是很远。”该科相关负责人说,由于茶叶生产的准入门槛较低,我市茶产品除小部分来自上规模的生产厂家外,大部分仍然依靠茶农的自产自销,还没有脱离农村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从茶农、小作坊自身的实力和技术力量来讲,也与国家要求的市场准入存在很大差距。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茶企业只有必备的生产设备,却没有配备相关的出厂检验设备。”该负责人说。根据QS标准要求,茶企业至少应有一人全面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从事生产加工的人员应有健康证,其他技术人员和加工人员也必须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我市的正规茶企业还能满足这些要求,但很多小企业就不行了。
今年以来,全国都加大了对无QS认证食品的查处力度,没有QS认证的加工企业将无情地被市场淘汰出局,我市茶叶加工企业的现状不得不引发各界的深思。
小型茶企业:华山一条路 “我们不是不知道QS认证的重要性,只是对我们而言,这道门槛实在太高了。”一不愿公开身份的小型茶企业老板说,如果他的厂要获得QS认证,首先得花近10万元改造厂区。此外,机械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培训等等,没有一处不花钱。对于他们这样一家流动资金只有几万元的小企业来说,实在很难做到。
市农工办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市上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基本上都已获得QS认证,而小企业大多无能为力。他以我市一家茶企业为例介绍说,这家企业从2005年就开始安排人员接受QS认证培训,获得了相关上岗证书,在厂区建设上该企业也符合要求,但他们到现在也没有通过QS认证。原因很简单:对于一家从事茶叶粗加工的小型企业而言,一下子拿出大笔资金用于QS认证,不得不考虑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而且,从现阶段来讲,该企业就算申请到QS认证,也不具备打开市场的实力。这种情况在我市小型茶叶加工企业中普遍存在。
显然,进入QS认证查处期后,众多小规模茶企业将面临三种选择:一是退出;二是转为加工散装茶叶;三是选择品牌茶叶企业挂靠。退出自然不是一个积极的选择,而转向加工散装茶叶,对不断寻求发展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因此,我市大多数小茶叶加工企业选择了第三条路。
QS认证:未尝不是件好事
与小型茶企业的想法不同,对于QS认证查处制度,上规模的茶企业大多表示欢迎。我市一家颇具规模的茶叶企业经理认为,以前市场上有很多不法小茶厂用劣质茶冒充知名品牌,损害了雅安茶叶品牌的形象。实行QS认证查处,可以规范包装标识,杜绝新茶、旧茶混装,低等级茶冒充高等级茶叶等不法经营行为。
“茶叶产品实行QS认证,对于茶产业经营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准入门槛。”市茶业协会一位资深人士认为,我市上规模的企业可以借此机会打开市场,树立品牌形象,而小规模企业则面临严峻考验。QS认证要求标准很高,对于我市众多茶叶小作坊式的企业来说,在短短一两年内通过QS认证是不现实的。这样一来,势必有许多小企业将沦为品牌茶叶企业的挂靠生产商。
该怎样来看待这样一种竞争结果呢?
该人士认为,这对以龙头茶企业为核心广泛凝聚生产力,尽早形成雅安茶产业合力会起到促进作用:“通过QS认证查处的方式,使企业优胜劣汰,可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没有通过QS认证的小企业选择大型茶企业挂靠,一方面避免了茶原料的外流,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我市茶产业的良性循环。这种联合方式可以稳定本地原料茶的价格,摆脱原料茶主要被外来企业收购的局面。有了稳定的生产后方,上规模的企业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树立品牌、研发产品、扩展市场上,而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后,小加工企业的利益也会得到保障,从而形成一种互助式的健康发展模式。”实习记者杨玉梅刘方日
什么是QS认证?
QS是“质量安全”(Quality Safety)的英文缩写,是一种食品质量安全标志。茶叶QS是茶叶生产企业在获得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后,在其产品的最小包装上加贴的标志,也是消费者识别商品安全质量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