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07年版《专利报告》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从上年的全球第四位升至第三位。《专利报告》显示,2005年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及地区依次为日本、美国、中国、韩国和欧洲。这5个国家及地区占了2005年专利申请总量的77%(比2004年增长了2%),以及全年专利授权总量的74%。2005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较之上年增长了33%,排名世界第三。之所以用2005年的数据,是因为这一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相关的完备数据。
从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与获批数量仍在急速上升。2007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授予专利权167750件,比上年的119419件增长40.5%。更好的消息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称,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成为世界上专利申请平均审查周期最短的专利审查机构。这说明从政府到企业,对于专利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共识是成功的前提。
让人欣慰的专利数量暂时还不能让中国企业摆脱泥潭挣扎的窘境,中国资金、技术投入与专利起点较低,与自身进行纵向比较,固然大有进步,但横向与国外知名企业比较,则高下立判。
在中国企业申请的专利中,低技术含量的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申请专利占比过大,今年上半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74733件,比上年同期的75818件,降低1.4%;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为89852件,比上年同期的77265件增长16.3%
同时,中国企业热衷仿制品存在普遍的搭便车心态,知识产权保护法难责众、专业人才的匮乏都是与市场文化相关的顽疾。以新药为例,中国很少有自行研制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药,大多是国外制药大企业过了专利保护期的仿制药。新药投入动辄上亿美元,需要稳定的研发团队,众所周知。中国的基因工程人才99%在海外,主要集中在美国,同时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难,一旦有某种新产品上市,大多数企业就一哄而上日夜仿制,研制者沦为唐僧肉的悲剧屡见不鲜。
行业与企业要发展,关键是成为技术与潮流的主导者,核心技术成为各方必争之地。中国彩电业在世界市场的销售份额无可匹敌,却改变不了卖烧饼的低价倾销模式,原因就在于我们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即便有了核心技术申请到专利,中国还缺乏原创核心技术,仍然无法获得行业标准的制订权。20年前我们要买国外的显像管,20年后购买欧日韩掌握核心技术的显示屏。一轮产业更新周期完成,中国家电业依然被钉死在产业链低端。
幸好,事情正在起变化。最可喜的变化之一,是技术生产因应市场而行,从以前的国有科研院所主导,转变成现在的由企业主导,以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纳税人钱财的浪费现象,被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取代。
例如在电讯领域,为争夺3G标准,大唐、中兴、华为等本土厂商日益增加自己在TD专利上的拥有量。在某些领域,央企与大型民企已经取得了与国外厂商的博弈资格,效率与创新并重的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政府方面的改进是,在提倡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过程中,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向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靠拢才有前途,同时,学习到了博弈的方法,以自有标准来抵抗国外厂商对于专利费用的索求无度。政府还应该给予开发核心技术的企业更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把那些所有死气沉沉的国有科研院所用市场化的重组手段,变更为企业实体。因汉芯一号电脑芯片以“创新”名义骗取政府拨款立项的前车之鉴,政府应该把科技拨款的投入,转化为通过一套更开放的机制来撬动、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鼓励原创核心核心技术研发,实现自主创新。
专利与核心技术是中国企业的未来,也是中国经济的未来,目前的专利之争的胜负决定了中国能否从世界车间升级为掌握品牌与某些核心专利的世界工厂。有了博弈的选手,有了幕后的支持者,专利争夺大戏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