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3.15,打假英雄今何在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10年前,22岁的“打假英雄”---山东青岛人王海在北京知假购假,成功索赔8000元,这个在当年引发极大争议的事件标志着职业打假时代开始。

如今,那些个人打假者,似乎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其中一部分人更换了身份,以“老总”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

榜样出现
一副似乎永远也不摘的墨镜、有点玩世不恭的神态,是王海的经典形象。

王海的成功引来了大批模仿者,这其中,就有武汉的张磊和冯志波,张磊更是被媒体称为“武汉王海”。冯志波还和王海一同入选了1999年《南方周末》“中国个人打假20人”。

模仿者们不仅在“打法”上模仿王海,还吸收和发展了王海的个性化行为和“行头”。记者手头掌握的冯志波和张磊的手机号码中不是含有“315”,就是“007”这样的数字,这或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业打假者的理念:维权(为群众,也为自己)加单干(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

王海之后出现的大量职业打假人印证了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各地出现的“王海们”,王海本人的态度是:欢迎。“这里面有利益的驱动。”王海说。

模仿风起
只有高中学历的冯志波,1989年从天门来汉正街做生意,1997年底受“王海”的启发,“下海”打假:他首先把目标指向了药店售假。

冯志波认准当时最流行的治疗性病的“特药”,花180元钱买了一瓶回去仔细观察,发现包装上全是英文,注明是“意大利IBP药厂生产”的,而玻璃瓶上却印着“利多卡因”几个字。他了解到,“利多卡因”是很普通的一种消炎药,1至2角钱一支,一盒也只不过2元钱左右。他进一步查询得知,意大利根本就没有IBP药厂。

于是,冯志波在汉口一家药店花1800元购买了10盒同样的药品。次日,他找店主索要双倍赔偿。索赔相当顺利,店主当即将10盒药收回,并赔了他3600元钱。

初战告捷,冯志波与几个朋友一商量,筹集了20多万元,开始了职业“买假打假”。

今年37岁的张大洲(化名)也是在王海的鼓舞下,迷上了打假。他的经典之作是2003年8月帮一家知名涂料企业搜寻造假窝点。张将有关证据提供给厂家,由厂家会同工商、质检部门对制假窝点进行了查处。作为回报,张得到了案值10%的报酬。

毁誉参半
在职业打假盛行的年代,被职业打假人打击的假货几乎无所不包:张磊打击过盗版,冯志波打击过假冒药品,重庆的叶光打击过假酒,河北唐山的刘殿林打击过假收音机……。

但从一开始,职业打假就面临着毁誉参半的窘境。争议的焦点是:职业打假人究竟是不是消费者。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才受“消法”保护。

武汉市经济研究所一室主任王兴昌对职业打假行为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打假的根本目的是把假货和不合格的产品踢出市场,职业打假者的存在,对不法商家可以形成威慑,这是其积极的一面。

冯志波自己介绍,从1997年开始在药品领域打假,用7年左右时间,他把上百家药店告上了法院,并大多胜诉。

武汉市消协消费指导部主任吴冬明有不同看法,他昨日受访时说,他个人并不鼓励买假打假行为,因为“消法”并不鼓励为打假甚至盈利去购买商品。

但是武汉市司法局副局长方道茂认为,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做,职业打假“知假买假”可以理解为取证。

“谁造假售假就要负责,别人打假无可厚非。”南方大药房总经理华肇和对本报记者说。

时代终结
尝到“甜头”的冯志波认为药品打假行业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他和别人合伙注册了一家商务调查公司,专事药品打假索赔。但是事情并没有沿着冯志波预定的轨道发展。

1999年10月,武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一成立,就开始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一股以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的药品打假之风迅速席卷武汉三镇。

2002年1月,武汉市药监局出台《奖励举报假劣药品有功人员暂行规定》,凡对武汉区域内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举报并协助查证属实者,最高奖励可获4万元。

昨日,市药监局有关人士受访时说,“经过整治,市场得到净化,职业打假者可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少”。

同时,打着王海的名义到处维权的“冒充者”越来越多,有些说自己就是王海,有些说自己是王海的亲戚。他们一方面打假,另一方面,也损害了打假者身上的“英雄”光环。

“2000年我出来说,个人打假时代已经结束,就有跟这些人划清界限的意思。”王海说,“我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定义成一个简单的纯粹的打假者,公众认为我就是知假买假然后索赔是对我的最大误读,说我是职业打假人只说对了一部分。”

无奈转型
王海认为,“个人打假永远有积极性,但永远有局限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能处在弱势。想想以个体的力量和商家去博弈,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担负不起”。

在他看来,组织化开展工作才是有效的途径。实际上,早在1996年12月,王海在接受某集团赞助后,就注册成立了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他自己担任该公司总裁,“除了打假,公司重点是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为一些知名品牌提供服务”。

33岁的冯志波去年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315维权网”,但由于没有获利途径,“现在一直吃着老本”。

2004年,张大洲也成立了一家调查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婚姻调查、债务清欠、商业调查等,而打假只是公司附属的一项业务,“基本上没做了”。

记者多方努力,始终未能和当初被称为“武汉王海”的张磊取得联系。王海也说自己至少两年没有打通过张磊的电话,“据说是开了家出租公司,但没有见过面”。

记者电话采访了多家调查公司后了解到,一般的调查公司都有打假业务,而此前也有部分创办者干过职业打假,但无一例外最后都成立了公司,开始了“多种经营”,“打假只能持续一时”。
作者:佚名 来源:晨报网 发布时间:2005年03月1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