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药:应让国际承认和采取我们的标准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作为中国药学会的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张礼和教授忙碌的身影在许多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的活动中都能看到。日前,在中国药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记者又与他不期而遇,这次他当选为该学会第二十二届理事会名誉理事。正值古稀之年的张院士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作为一名药学领域的老科学家,他对我国药学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寄语一:新药研发要结合国情

 “在我国从事新药研发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根据各个单位不同的情况探索不同的道路。”张礼和院士对此一一举例说明——比如,可以采取从源头发现新的作用靶点的途径来寻找新药,这种从源头开始的创新,工作量大、周期长;比如,可以利用已有的靶点,从已发现的药物中找到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优化药物结构得到比原有药物更好的新药,或利用已有的结构类型来进行快速跟踪,这也是创新;再比如,发现某些已知老药的新用途也是一种创新,等等。

 他指出,仿制药物研究也是必要的,但是,应该强调的是,我们不能老是“跟仿”,就是不要老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专利过期一个就仿一个。我国应在世界医药工业中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子,需要有自己的创新产品和创新队伍。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源头创新需要和国家大的科研计划相结合,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等;需要一个综合的,包括各个领域专家的研究队伍共同配合来完成。

 对于我们的民族瑰宝——中草药的创新如何进行,是张礼和院士一直深深思考的问题。中草药应从提高质量标准上来创新是他一再强调的观点。

 “立足于国际水平,自己制订标准,让国外的产品符合我们的标准,显示我们国家的水平,中草药完全能做到。”张礼和院士谈到,国外中草药及其制剂很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制订一个国际能接受的标准,按此开发我们的创新药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个标准应该包括有效性、质量控制、对毒副作用控制、生产工艺等一系列的内容,从而让国际承认和采取我们的标准。

 医药工业界的创新潜力也是巨大的。张礼和院士指出,对于许多产品,从改进工艺、提高收率、加强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工作,也都是创新,这有助于提高我们整个医药工业的水准,并与国际接轨。

 正是由于他对创新药物研究的独到见解和辛勤耕耘,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系统研究核酸药物的科学家,他的研究逐渐获得了国内和国外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近20年来先后获得日本大谷科研奖(1988年)、国际药联(FIP)的Colorcon奖(1993年)、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学研究奖(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的二等奖(1996年)和一等奖(1998年)、何梁何利科研进步奖(1999年)、FIP千禧年药学家奖(200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年)等。

 ■寄语二:科学研究要持之以恒

  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张礼和跟随李钧教授进行科研,李钧教授娴熟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使张礼和受益匪浅。1964年,他师从于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王序教授进行研究生学习。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张礼和学到了许多东西,在科研思路和治学方法上受到诸多启发。

 当问及他这几十年来在科研历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时,张礼和院士这样回答:“做任何事情,包括药物研究都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新药研究这种费时长、工作量大的繁重工作,不要指望很短时间能‘放卫星’,而应该踏踏实实苦干。”

 科研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不可能没有失败,也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张礼和院士回忆说,他们也经历过许多失败,有许多药,临床前的研究结果很好,但一到临床试验就不行了,或是毒副作用出来了,或是药效不明显了,这就要从头再来。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有许多研究虽然失败了,但仍然对进一步的工作有帮助,对自己或别人有借鉴,也应该得到称赞。真正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要不断总结教训,看到不足,从而提升和丰富自己。

 凭着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张礼和院士在药学科研领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果实:发展了环核苷酸类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方法和不同立体异构体的溶液构象研究,系统研究了环核苷酸类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发现了一些具有诱导分化肿瘤细胞的新化合物;针对癌基因,设计合成了具有选择性作用的反义寡核苷酸类似物和偶联物,研究了它们对核酸断裂的作用,同时解决这类药物在体内易降解及不易透过细胞膜的问题;研究了锤头型酶性核酸断裂RNA的机理,发展了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寡核苷酸甲基膦酸酯类似物的方法;系统合成并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核苷和核苷酸,包括异核苷、氟代异核苷、碳环核苷、C-核苷和核苷酸糖酯等;发现了一些具有较好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已申请中国专利两项;合成了一类新的非放射性DNA探针标记试剂。

 ■语三:青年学者要转变观念

 张礼和院士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药物科学家,也是一位令弟子们赞不绝口的教育家。他指导了众多的博士、硕士和博士后。虽然身兼数职、会议繁多、工作繁重,但他以身作则,坚持深入研究室指导学生实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着重培养学生们勇于创新的科研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具有教育、科技先导意识的中青年教育家、药学家成为他的奋斗目标。

 现在的青年药学工作者如何提高自己?张礼和院士仍有殷殷的期盼。

 他认为,青年药学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现在的学科发展迅猛,以药物化学为例,当前的药物化学与几十年前的完全不同,不光涉及到合成化学、计算机化学、物理化学,还要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他强调,青年药学工作者应该敏感地捕捉到这些变化,并要很快地弥补专业上的缺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他建议,青年药学工作者还应看到国家的需要,把目光放得长远,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与工业上的需求相结合,要看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国家整体药物发展水平的密切关系。他说:“光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行,更多的是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药学工作者,认识到自己是祖国药学事业现在和未来的中坚力量。”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古稀之年的老人应该安享晚年,或游山玩水,或修身养性,或含饴弄孙,而张礼和院士现在仍每天奋战在药学科研第一线。这种永不疲倦的科研精神无疑是青年学者的榜样。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医药技术经济网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