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秘书长钱克明参与了,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有关官员就中日农产品和食品贸易问题,与日本农林水产省大臣赤城德彦的会晤。
中国食品的质量标准的现状如何?是否存在着外方指责的问题?质量标准在中外贸易中起了哪些作用?记者这些问题采访了钱克明。
应理性看待质量标准问题
经济观察报:近来,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食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质疑。您怎么看待这种质疑的声音?原因是什么?
钱克明:一方面国内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小规模生产经营,难以满足国际发达国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和炒作的因素。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对进口农产品的标准不断地变严,每年都有新的标准出台,像日本去年搞了一个肯定列表制度,今年又出了一个新的食品进口监管制度。
这些国家的进口标准越来越严,其实很多它们国内都做不到。比如:在7月20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06年度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中指出,虽然对中国食品的抽检率最高,但是中国食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9.42%,超过美国和欧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对此表示,这表明中国的出口食品是安全的、令人放心的,是值得信赖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指责人家,要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做法确实有不合理的成分,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分,甚至有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分。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认为我们是没有问题的,要客观的反思中国农业由于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特征,导致一些标准体系,包括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建立起来非常的困难和滞后。
对于前者,我们要加与这些国家的强贸易谈判、贸易协调沟通,与国际标准体系的接轨。对于后者,我们要抓紧我们自己内部的工作,包括:管理体制的问题,法律法规与国际不接轨的问题,监督执法不严的问题,还有小农经济的问题。
现在对这个问题全盘否定国内出口产品的质量,或是全都归罪于别人贸易保护的两种倾向,都是不对的。要用务实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分,要加强交涉和沟通。同时,我们内部工作还要做好,做好我们自己的产品质量,是最终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要过分的指责别人,要把压力变成动力,变成促使我们技术进步的动力。
不要因为理解的偏颇,而毁坏一个产业,比如多宝鱼事件造成了几十亿的损失,其实一个月吃两千公斤多宝鱼才会出问题,此外还有香蕉事件。每个事件都有几万人的农民受到影响。
中外技术标准不同:比如国外对进口大米有几百项标准,我们的则较少,但其这中有些标准也是不合理的。
中外食品使用方法的不同,往往对食品的标准也不同。比如:茶叶,中国是冲泡完整的茶叶,而外国是冲泡袋装茶叶,中国对茶叶含铅量的标准比国外还要严格。
另外,消费习惯的不同,也造成了中外食品标准的不同。比如对肉肠的标准,中国习惯碳水化合物多一些,因此淀粉含量高一些,而欧洲国家的肉肠主要是肉,淀粉一多就不合格了。
因此我们要对出口到国外产品的用途和使用习惯做到充分了解,不要片面讲优质,标准越高越好,比如:吃的大米要用粳米,而做米粉的则要用籼米。要坚持出口导向,中国的出口企业要加强与国外进口企业的沟通。如果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也很麻烦,因为不知道国外进口原料干什么用。
经济观察报:近年来,国外标准日趋严格的原因是什么?
钱克明:总的来说是,中国近几年的贸易出口增长太快太大,中国出口产品对国外相关产业的影响较大。国外是把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医疗和环境成本都计入成本。而我们现在不计这些,中国现在是用中国的人口红利、养老问题和环境污染来补贴国外的消费者。
也有贸易增长方式的问题,增长太快可能对国外造成了冲击,事实上有很多产业在国外是逐步转移出来的夕阳产业,比如:欧美的纺织业,它们自己就是要逐步转移出来的,但是一个慢慢转移的过程,它们主动调节不会出问题,但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加速淘汰,它们的产业工人和利益集团的代表就要说话了。这里有它们国内政治参选的问题,有不希望中国和平崛起的问题。
国际食品贸易方面的总体趋势是,美国带头,欧盟跟进,日本韩国跟着走,第三波其他发展中国家跟风。
这可能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
纠纷实质是国家间博弈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次出口食品质量问题?
钱克明:中国政府现在一方面是与它们交涉,另一方面,也向它们施压,它们也有很多产品不合格。现在中国政府正在和它们沟通,中外各国谁也离不开谁,最终还是要通过谈判解决。
7月25日,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大臣赤城德彦来北京出席一个庆典仪式,庆贺日本大米卖到中国。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贸易逆差特别大,日本希望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以期通过向中国出口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食品,变成贸易顺差。
(7月25日,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大臣赤城德彦来北京与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有关官员进行了会晤。在此前的7月23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正式通知国家质检总局,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国饲用稻草恢复对日出口。同时,为落实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成果,经过检验检疫合格的日本精米也获得批准,首次正式进口中国。赤城德彦说,日本精米能够正式对华出口,是建立中日互惠合作关系的重要实际成果之一,对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提高产品质量不光是为了出口,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的问题。
中国政府目前正在与美国和日本政府就出口食品问题进行交涉。中国一直没有解禁对美国牛肉的进口禁令,美国的牛肉协会游说美政府和国会,说中国的牛肉市场有多大,不让美国厂商进入,损失有多大。还有选举政治的考虑和国外媒体的炒作。
据我了解,与媒体热炒正好相反,各国政府之间对这个问题是比较理性的,也是比较务实的,不要把这个问题理解成贸易报复和贸易战。
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居大部分是合格的,这次国外点名的这些产品是,偶发的、单项的业务,把它泛化、经常化、普遍化,实际上各国都有这种问题。
实际上,国外的贸易进口企业都希望与中国打交道,造成摩擦的原因时是国外的政府行为,是国外进口商和其国内生产商之间的矛盾。
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对它们不合理的成分,比如:贸易保护主义成分、政治成分、炒作的成分要据理力争,妥善的交涉处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自己的事做好,包括与国际标准接轨,国内标准体系的完善、制定和执行,还要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要加大。
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亿美元 、%)
国家/地区 |
进口 |
增速 |
出口 |
增速 |
逆差 |
亚洲(包括日本、香港、东盟) |
193.21 |
6.4 |
79.6 |
40.54 |
|
欧洲(如果把亚洲的日本、香港、东盟分开,则欧盟最大) |
55.9 |
23 |
36.83 |
8.56 |
|
北美 |
43.04 |
28.65 |
84.3 |
6.69 |
|
非洲 |
8.95 |
34.4 |
12.02 |
12.05 |
|
南美 |
8.24 |
55.61 |
77.22 |
2.17 |
|
大洋洲 |
4.82 |
39.49 |
30.83 |
-1.08 |
|
总计 |
314.15 |
13.86 |
320.8 |
11.75 |
6.65 |
(根据钱克明口述整理)
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5大问题困扰中国质量标准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标准出现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我认为主要有5个原因:
一是、体制上的多头管理,每头管的都不到位,政出多门就互相抵消,缺乏统一协调、力量整合。
二是、近几年贸易增长太快,我们制定和更新标准的步伐,滞后于贸易的增长和别的国家标准的变化和更新。
三是、对别的国家市场和消费习惯和加工方式缺乏足够的了解。
四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监督成本太高。
五是、中国2.3亿户分散的农户,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落实和培训标准的成本非常高、难度很大。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应该怎样改进中国的出口食品质量标准?
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总体上要与国际接轨,在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物严格起来,产地环境的清洁化养殖,一直到加工、包装、运输、上架等环节建立可追溯的体系,而且每个环节的标准都要控制严格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