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家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更是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
家庭主妇莎拉就对中国制造食品作了如此评价:“我经常买中国的食品,质量应该说很不错,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也很便宜。”
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莎拉平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采购家庭所用的食物,而中国产品始终是她的重要选择。对于一些美国媒体报道过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莎拉说:“我也很关注,但我想,媒体的报道有时候可以相信,有时候也不能全信,当中可能也存在一些夸大的情况。”但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产品质量风波,也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一些美国人。年轻夫妇妮可和布朗就是一对受影响者。他们坦诚,他们以前也常买中国产品,但一系列负面报道对他们以后选购中国食品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此,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部主任裴敏欣认为,这场质量风波确实对部分中国产品的声誉造成了损害,尤其是在食品领域,中国产品受到很大冲击。但他也认为,中国的纺织品和电脑等产品受影响并不大,而这些则是中国制造出口的主体。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现在一些美国政客存在着妖魔化中国产品的倾向,往往发现一种中国产品有问题,就说成所有中国产品都有问题。其实这既误导了消费者,同时也损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美国经济界普遍认为,正是由于大量中国制造的进口,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人、尤其是美国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道理很简单:玩具、衣物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国内几乎已不生产,这些产品大都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国际公关部主管马克·迪肯斯表示,目前的中国制造质量风波有一些炒作的因素在里面,中国制造需要提高品质,但美国一些人也须改变对中国制造的异样眼光。他认为,普通美国人喜欢中国制造。从全球化和长远来看,美国人也离不开中国制造。
对这一点,美国女作家萨拉·邦焦尔尼可能最有体会。为更深了解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邦焦尔尼全家曾“实践”了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这种生活怎么样?邦焦尔尼日前表示,有时候他们购物变得极为艰难。比如,一次为买一些非中国制造的生日蜡烛,他们几乎开车转遍了全城。最终的结果是她4岁的儿子表示了强烈的抗议。终于盼到一年“实践”期结束,孩子兴奋地对母亲说:“我希望咱们再不要有‘抵制中国产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