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期,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日内瓦成立,由此拉开了不同国家的产品在同一舞台公平竞技的历史大幕。各国崛起的道路便有了全球的坐标。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舞台上,质量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各国在这个大舞台演绎的质量故事,启迪着今天,影响着未来。
在日本,早在WTO成立之前,就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质量救国”运动。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产品质量问题严重,“东洋货”在国际市场上名声非常不好。为了摘掉这顶帽子,日本政府提出了“质量救国”的口号,狠抓质量,各企业也纷纷响应。若干年之后,日本产品质量有了根本性改观。依靠过硬的质量,日本产品跨出国门,在国际竞争中连连取胜。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质量第一”,并实施了质量月活动。
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对质量工作高度重视,真正把质量问题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
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施质量月活动,1996年12月24日,国务院又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明确提出,质量振兴是全民族的事业。从此,我国质量振兴事业步入快车道。
《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十多年来,我国产业整体素质明显增强,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水平提高。我国国家标准总数已达21000项,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达到46%。二是主要产品实物质量提高。越来越多的重大装备实现国产化,三峡工程右岸电站设备实现完全自主制造,炼油和水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性能显著改善,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讯设备、数字音频视频等产品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质量水平,部分性能优于国外知名品牌;消费类产品品种丰富,档次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工程质量提高。建筑工程合格率达到96%,住宅小区工程质量优良率达70%,公路、桥梁、港口、航道等重点工程优良率达100%。四是服务质量提高。铁路、交通、邮电、民航、旅游、商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加强质量管理,逐步实现服务质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顾客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扶优扶强,实施名牌战略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有7种产品获得中国世界名牌称号,1338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424家企业获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资格,65家企业获得出口免验资格,630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这些优质产品和优秀企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骨干和脊梁,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大拉动力。在2005年,全国省级以上名牌企业对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8%,拉动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4.34个百分点。
一大批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涌现了一批出口自主品牌产品和企业,使我国产品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益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扩大出口,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我国企业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食品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6万张(份),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23万张(份),获得证书数量和获证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出口的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产品,依靠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连续多年在国际贸易中居首位。
全民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振兴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质量宣传力度加大,以质取胜战略的影响加大,社会各界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强,全民质量法制意识越来越强,企业的质量竞争意识和质量责任感越来越强,消费者的质量维权观念越来越强,全社会的质量环境明显改善。质量兴市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国已有1119个县(市、区)开展了质量兴市活动,占全国县级建制的39%;有的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质量兴省活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质量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初步形成。
权威人士这样评价《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1996年到2006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的十年。GDP十年平均增长9.1%,是全世界同期经济增长最快、最稳健的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定提高,没有发生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现质量的问题,也没有重复我国80年代初期经济‘过热’导致质量下滑的现象。初步实现了《质量振兴纲要》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注重数量和速度,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的要求。”
十多年来,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古希腊神话中英雄阿基里斯的“脚后跟”悲剧,揭示了局部细微的弱点会导致全局崩溃的道理。在全球化竞技的舞台上,一个小小的质量问题,可能给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损失。质量兴则国兴,质量强则国强。质量振兴的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