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三农”问题时说,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提到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则不可不提它们背后那双神奇的手——农业标准化。
农业大国与贸易小国
标准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可或缺。人大代表、浙江省质量技监局局长瞿素芬指出,农业标准化水平如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实践中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得已如火如荼,但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事实正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却一直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小国,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例还不到2%。
有的代表、委员指出,我国许多农产品由于国外苛刻的技术标准要求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如我国牛肉就不能进入欧盟市场,龙眼、柑橘、苹果、香梨均不能出口美国。又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欧盟对进口茶叶也有118项检测指标的要求,均为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限制要求。
在包装和标签的要求上,发达国家作了相当严格的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否则不准进口或禁止在市场销售。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发达国家使用的一些标准化手段,直接对我国构成了技术壁垒。
“因此,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已刻不容缓。”一些代表从心底发出了呼唤。
标准化带来“优生优育”
鲜红的草莓、亮丽的黄橙、晶莹的葡萄、滚圆的西瓜……如今,即使在冬季,这些反季节的水果也是随处可见。可是有人却说,这些水果没有了往日的清香。
政协委员窦瑞华说,如果说前几年我们的农业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产品数量方面,那么最近几年中,农产品的质量包括安全问题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怎样能做到既优质高产,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代表和委员们认为,农业标准化是使农产品优质增效的有力手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北方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连武告诉记者,农业标准化简单地说,就是用工业化方式,对农业生产实行“计划生育”。比如果树,一亩地种几棵,一棵树多少枝条,一根枝条结多少果子,甚至一个果子周围有几片叶子为其提供营养,都有讲究。至于选种、育苗、施肥、浇水、用药,甚至分级、包装、保鲜、贮运等,每项都有标准,都得按标准去做。
据介绍,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所有这些,都融合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比如上市出售的黄瓜,它的长短、粗细、弯曲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在日本,所有农产品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分级,市场上见不到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的蔬菜、水果,等级外的农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只能作为加工原料。
在我国,过去果农都是习惯密集种植,重产轻质,结果果实小、味道差,价钱卖不高。实施疏树、疏枝、疏果、改进有机肥等标准化措施后,果实大了,味道好了,价钱也卖得高了,种植收入不断提高。农户的体会是,“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
标准化带来了效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业标准化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农业标准化工作进展不平衡,标准重制定轻实施,影响了农业标准化效益的发挥;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我国目前现有与农业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00多项,与农产品安全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1000多项,包括500多项是食品卫生标准,但农产品生产环境、加工、包装、运输、贮存、残留物质、安全限量以及检验方法等方面的标准,与中国可上市的农产品数量(110类、1000多个产品)相比,还存在着数量少、不配套的问题。
韦明山代表建议说,构建农业标准化体系,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先进、合理、可靠、可操作的农业标准,把农业标准化渗透到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去,从种子、种禽、种畜、苗木及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抓起,逐步在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贮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品牌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要丰收,农产品质量要优化,农民要增收,都离不开农业标准化。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一系列农业品牌开始在市场出现。这些品牌的背后是质量,质量的背后是高水平的标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为推广农业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规范生产与流通打下了基础。
但是,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业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破坏、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成了本次大会代表和委员们的一大心事。
如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名牌农产品还未形成开发规模。虽然有的农产品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但未形成拳头产品,市场优势不足,而且被盗用和假冒的现象十分突出;有些传统农产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其特色正在逐渐弱化,有些品质下降、退化;有些产品只经过简单的初加工,加工增值不够,形成了“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局面。
来自吉林的人大代表南顺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要发展,必须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要形成批量生产的农产品,必须要有农产品生产的标准。标准化生产是创品牌的前提。他表示,市场竞争靠的是产品,产品竞争靠的是质量,而质量竞争往往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争创名牌来实现的。因此,名牌的形成过程就是创造优质产品的过程。实践证明,凡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就会涌现大量的特色农产品,就能不断创出农产品品牌。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品牌农产品的实现,将在更高的水平上促进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并且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