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
玉米定等基础是以容重定等.标准代号为GBl353-1999,
玉米质量指标分3个等级,以二等为中等品。低于三等为等外品。该标准于2000年4月开始实施。通过几年来的实施。其弊端显见,亟需修改。
1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
(1)各等级容重指标偏低导致中上等率偏高。容重的大小是粮食质量的综合标志,又是粮食籽粒在一定容积内的重量.
玉米以容重定等是比较合理的。国标方法规定玉米容重测定,将排气或直接放在容量筒内,不放在插片上(这是与其他粮食容重测定不同之处。也是玉米容重测定的特殊性)。
具体操作;用带有排气砣的容量筒放在电子称上空载调零点。然后将容量筒安装在铁扳底座上,套上中间筒.将制备好的试样倒入谷物筒内,装满刮平。再将谷物筒套在中间筒上,打开器斗开关,让玉米自由下落,待试样全部经过中间筒落入容量筒后,关闭漏斗开关,用手握住谷物筒与中间筒接合处,将插片准确地插入豁口槽中,依次取下谷物筒,将容量筒从底座上取下。拿起中间筒与容量筒,倒净插片上多余的试样,抽出插片,放在电子称上称量。双试验允许误差不超过3克每升.求平均值,即为测定结果。”
从以上测定过程中可以看出玉米试样从谷物筒落入容器筒,中间经过一个中间筒,使试样自由落入容量筒的高度增加。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理论,势能和动能是互相转化的,高度增加势能变大,落下后动能也就大,导致籽粒之间缝隙变小,容重增大,等级提高。自执行现行标准以来玉米等级明显提高,中等品以上达90%以上,充分暴露出各等级中容重指标偏低的弊病。本文作者曾用两种不同的容重测定方法对安全水分的库存玉米容重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用标准方法测定结果高于改进后(砣放在插片上,同其他粮食容重测定法相同)方法27~38克每升。
(2)适用以容重定等的玉米水分范围太小。国标方法规定,玉米以容重定等只适用于水分在23.0%(含)以下的玉米。根据几年来玉米自然质量调查,东北地区玉米收获时的自然水分一般在27%~34%,特殊年景最高可达38%-40%,所以大家在历年的质量调查中为了尽快完成其任务,将采集的样品玉米棒脱粒后,放在太阳光线充足的地方晾晒,水分达到23.0%(含)以下时才进行容重测定与定等。由于自然质量调查所扦取的样品比较多,需要一定的晾晒场地,一般晾晒3-5天,才能达到水分要求。这样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3)玉米所测容重值不稳定。玉米容重检验规则:“试样温度在0℃以上时,水分含量在18.0%~23.0%之间的玉米实际容重为实测容重加上增补容重。增补容重以18.0%(含)水分含量为基础,水分含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容重增加5克每升计算。”在实际工作中,依据检验规则对水分在18.0%-23.0%的玉米用增补法计算了容重,等水分降至18.0%以下时,又进行了实测容重。结果发现,实测容重与增补法所测容重有一定的误差。随着玉米水分含量的降低,其容重值在逐渐增加,甚至有的使等级发生了变化。
(4)忽略了14.0%-18.9%之间水分含量变化对容重的影响。从玉米容重检验规则可以看出,水分在14.0%-18.9%之间含量变化对容重的影响,这段容重增补没有明确说明,出现了空档。水分不但是影响容重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安全储藏的主要因素。既然玉米以容重定等,那么,必须保证玉米所测容重值稳定,才能确保等级稳定。因为,玉米储藏的安全水分是≤14.0%,储藏期间水分变化不大。所以说玉米水分在14.0%以内时所测的容重值才相对比较稳定。而“增补容重是以18.0%水分含量为基础,水分含量每增加1百分点,容重增补5克每升”从检验规则论述可以看出,也就是说当水分含量达到19.0%(含)时才开始增补容重。为了验证该段水分含量变化对容重的影响,本文作者进行了比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容重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是此段水分含量变化影响的,误差一般在8~25克每升。
2 玉米现行标准修改建议
(1)玉米继续以容重定等,测定方法不变,仍设3个等级,以二等为中等品,各等级容重指标均提高一个等级差。即一等为735克每升,二等为710克每升,三等为685克每升。
(2)增补容重水分差应缩小到0.5百分点,作为增补依据,这样比较科学。
(3)增补容重应以水分含量14.0%为基数。按段设增补值,因为水分含量与容重关系不是呈线性关系,所以应划分水分含量段,随水分含量的增大,增补值逐渐增大。取消增补值统一为5克每升的规定(或者增补值为一个常数,再乘以一个可变系数,按水分段设系数)。
(4)以容重定等对水分的适用范围应放宽到26.0%。通过改变增补值来校正容重值,但谷物筒的漏斗口直径应增大,便于高水分试样顺利自由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