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降低、取消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对部分钢材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直至对89种钢材征收出口税并提高了生铁、钢坯的出口税。在一记又一记组合拳的打击之下,市场终于招架不住开始下跌。加税消息就像最后一棵稻草,压垮了国内的钢材价格。许多品种跌幅均在二、三百元,个别品种甚至达到400元。而且跌势远未停止,近期国内一些大企业大幅度下调了热轧板卷了出厂价,幅度都在六、七百元,很可能会引发另一轮降价。
“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最后一定要回到买方市场中来。”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钢铁行业内部一直在探讨中国钢铁市场拐点何时会到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这个拐点恐怕为时不远了。
一方面是近几年巨大的产能增长与一年6、7千万吨的产量增量,另一方面是有限的国内市场容积。根据测算:过去几年来国内粗钢产量平均年增长5400万吨,而粗钢表观消费量平均年增长只有4200万吨。照此速度计算,今后几年国内产量中将有相当大部分无法消化,如果不能顺利地流向国际市场,这部分剩余的供应量将造成严重的过剩。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今后两、三年国内钢市将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原料价格上涨与钢价低迷将严重挤压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这点来讲,说未来两年中国钢材市场将迎来“冬天”并不过分。
在低价格与高成本的双重挤压下,可能会有一批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这种情况在电解铝行业已经出现过,现在钢铁行业也很可能会重蹈覆辙。特别是那些正在新建扩建产能的企业,可能面临新项目投产即亏损的尴尬局面。
中国企业缺乏战略眼光与部署,这方面已经吃了不少亏。例如今年以来铁矿石海运费高涨,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船运需求猛增,而且都是由于集中在现货市场引起的。其实国内企业早在两、三年前大肆扩建产能时就完全可以预见到:以中国企业扩产的势头,未来对海外铁矿石资源以及船运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其实早在2003年时国际海运费已经有过一轮上涨,只是没有引起国内企业的注意。如果在当时就能锁定海外资源,或至少与航运公司签订长期合同锁定航运费,现在就能避免很多损失。
再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钢铁产能的不断增长,其他资源如煤炭,特别是炼焦煤的进口也会越来越多。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内企业在锁定这类资源方面有何动作。那么再过两年,随着中国这类资源进口越来越多,是否也会造成国际煤炭价格暴涨?让国际供应商再“宰”中国一刀?
国内企业的确到了应该考虑如何“过冬”了。即在买方市场中,特别是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时如何保证自己的收益。另外一方面,“冬天”也是“冬猎”的最好时机,届时会有不少企业为了自身生存或其他原因寻求联合重组,那些希望通过扩大产能实现规模效益的企业倒不妨等一等,等到“冬季”到来时猎获一、两个不错的企业,毕竟现在的并购成本要比新建产能的投资低得多。
当前困扰中国钢铁工业的重大问题,一是联合重组进展缓慢,二是淘汰落后步履艰难,几乎都和市场景气度有关。在中国市场与体制背景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企业所有者(主要指各级政府)、管理层、职工各方利益交互作用的共同体,这种格局使得国有企业的利益各方都不愿意看到本企业被其他企业重组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市场景气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选择以扩大产能的方式扩大规模,却少有联合重组的事情发生。恐怕只有感受到市场上的严寒,这些企业才会想起联合起来抵御严冬。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亦是如此。这几年中央政府三令五申淘汰落后产能,直至今年4月国务院首次召开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与各地政府签责任状,收效仍然不好。要想让这些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可能真需要一场“寒冬”。冬天虽然严酷,却能杀死不少病菌和寄生虫。如果借着这场“冬天”能切实解决钢铁工业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到了“春天”钢铁工业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