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很头痛,”上海申花钢管有限公司负责外贸销售的孙小姐7月2日在电话里抱怨。最近刚全面取消的钢铁行业13%的出口退税已令她的生意受挫不少,但这远不是全部。
2007年6月28日,美国商务部接受国内业界的申请,宣布对中国的环状焊接碳素钢管(标准管)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而环状焊接碳素钢管正是申花钢管公司的产品之一,美国则是申花钢管公司刚打开的一个重要市场。
代表22家中国钢铁企业应诉的文森艾尔斯(Vinson & Elkins)律师事务所黎宇律师则表示,如果相关企业不积极应诉,那他们基本上就会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美方申诉书详解
这是继5月份美国方面对来自中国的铜版纸同时开征临时反补贴和反倾销税以来,中国企业又一次面临美国方面的双重征税。
而此前出口退税的取消已经影响到了孙小姐的生意,原来一个月2000吨左右的销量,最近只能卖出1000吨了,“客户现在开始转向印度、越南和伊朗等成本较低的国家了。”
反补贴对于孙小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东西。但她意识到,反倾销可能会让他们最近刚刚打开的美国市场又要关上了,“反倾销一般针对的是中低档产品。而我们主要是生产中低档的焊管,这个占我们总出口额的60%-70%。”
2007年6月7日,美国五家焊接钢管生产商和美国联合钢铁工人工会根据美国的反倾销法和反补贴法,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指控中国在美国市场倾销获得政府补贴的钢管产品。
在给本报记者的书面资料中,黎宇表示,美国申请方确定了有中国57家涉案产品的生产商和出口商,但他没有提供具体的名单。
“根据法律,所有涉案产品的出口商都将受到本反倾销案件的约束,无论其是否是申请中确定的出口商。”黎宇表示,目前反补贴税还无法确定,但是美国方面在申请中提到的倾销幅度是,黑管:70.89%—8.00%;镀锌管:70.89%—76.02%。
对于补贴项目的指控,美国申请方主张反补贴法应适用于中国,并指控23家生产商获得了补贴。“申请中宣称中国政府正通过一些特殊政策发展和扩大中国钢铁业,并引用中国政府的五年计划、钢铁产业2005年计划及其他一些关于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来证明他们的主张。”
美国申请方亦确定了八类能够使标准管产业受益的补贴项目,分别是优惠贷款,所得税项目,间接税收措施和进口关税措施,基金资助项目,汇率操纵,以低于正常价格的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土地,以及政府抑制投入原料的出口。
至于产业损害,美国申请人主要列出了3点证据:(1)无论从绝对值还是相对值的角度,2002年以来,从中国的进口都有明显的增加;(2) 中国涉案产品的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并对国内价格产生了抑制性影响;(3) 从中国进口的低价商品的增加造成生产、美国装运、设备利用率、就业和美国产业盈利的下降。
黎宇表示,对中国企业最不利的因素是产业损害调查(见本版6月27日<美国会筹款委员会调查中国产业政策>)。美国钢管生产商在提起申诉时表示,来自中国的标准管占美国所有这类产品进口的60%,从2002年的1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69万吨,增幅高达68倍。
黎宇对“68倍”这一数据进行了驳斥。他表示,2002年,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个全球保障措施,对钢铁产品进行了配额限制,造成了当年中国出口量几乎为零,美国拿这一数字进行比较是没有道理的。
6月29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王新培就美对中国环状焊接碳素钢管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表示了强烈不满和反对。
商务部、五矿化工商会做出反应
在美国方面提出申诉后,中国五矿化工商会第一时间做出了应对。他们在6月12日与国内18家企业在京召开输美焊缝钢管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会议,决定成立临时应对小组,作为整体应诉。
据报道,15家企业在当天的应诉会上投票赞同联合抱团应诉。而出口量最大的东方钢管公司成为协调小组组长单位。东方钢管总经理赵金山表示,美国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之一,2006年出口量在10万吨以上,但是即使加征10%的反倾销税率,企业也无力承受,所以此案一定要赢。
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6月18日发表声明说,“美方在前后不到10天的时间里,连续对中国的两起钢铁相关产品提起贸易救济调查,这是美国产业滥用相关法律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贸易保护手段,企图阻止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平等竞争”(见本版5月25日预警报道<美国会新靶子:中国产业政策和国企>)。
今年5月,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还组织了中国钢铁代表团访美,就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和中美钢铁贸易问题与美国国会、政府和美国钢铁产业进行沟通。但随后美国就出了这么一招。
该商会综合部石主任7月2日对记者表示,在案件没有结束之前,商会不接受媒体采访。而商会的声明认为,美方这种对来自同一国家的产品采用 “双重计算”的做法,有悖于美国的相关法律,并严重违反WTO有关规定,是不公平的、歧视性的。
黎宇表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在7月23日决定美国的钢铁工业是否因为中国出口的产品而受到伤害;而商务部会在今年11月14日对中国的产品是否违反了美国的反倾销法和反补贴法做出初步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