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按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要求加工生产的大包型棉花,依据《棉花质量仪器化公证检验技术规范(试行)》,采用大容量快速棉纤维测试仪(简称HVI)进行棉花质量检验;而对于未参加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则依据GB1103-1999《棉花 细绒棉》标准,采用以感官检验为主,辅之以常规仪器进行棉花质量检验。
这两套棉花质量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检验指标不相衔接的问题,由此给棉花市场交易带来一定困难。为此,由中国纤维检验局牵头,组织农业、供销、纺织等部门专家,对GB1103-1999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仪器化检验的内容,形成了新颁布的GB1103-2007《棉花 细绒棉》(以下简称新标准)国家强制性标准。
修订后的棉花标准既适用于棉花流通各个不同环节,又适用于符合规定的不同包型;既适用于感官检验,又适用于仪器化检验;既符合中国国情现实可行,又体现了仪器化检验作为棉花标准改革的方向。
棉花长度指标进行了重大修订
新标准对棉花长度指标进行了重大修订。规定棉花长度采用手扯尺量法检验或大容量快速棉纤维测试仪(以下简称“HVI”)检验。HVI检验采用上半部平均长度。棉花手扯长度实物标准根据HVI测定的棉花上半部平均长度结果定值。采用手扯尺量法检验时,应经常采用棉花手扯长度实物标准进行校准。这样,新标准将手扯尺量检验结果与HVI检验结果统一到了HVI检验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水平。
原来我国棉花长度标准的定值,是采用手扯长度结合罗拉长度仪测定的主体长度来定值。为了推广仪器化检验,使手扯长度与HVI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检验结果相一致,必须将手扯长度校准棉花标准建立在HVI检验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定值结果上。这样,检验棉花的长度,既可以采用手扯尺量法检验,也可以采用HVI检验。但手扯尺量法检验应经常用棉花手扯长度实物标准来校准自己的检验结果。
此外,新标准增加了32毫米长度级。从近几年棉花公证检验的情况来看,32毫米长度级的棉花数量和批次不断增加,棉花生产单位强烈要求增加32毫米长度级,同时纺织企业对该长度棉花的纺用价值也是充分肯定的。这一修订对于客观评价棉花长度,实行优质优价,鼓励优质棉花品种的培育和种植,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还有,新标准取消了对五级棉花的限长规定,保留了对六、七级棉花的限长规定。
马克隆值分级细化了
马克隆值是棉花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反映,是棉花重要的内在质量指标,它与棉花质量以及成纱质量和纺纱工艺都有重要的关系。
新标准将马克隆值级由三级修订为三级五档。新标准仍然将马克隆值分为A、B、C三级,而且分级的界限仍同GB1103-1999标准。但是,新标准又进一步将B级分为B1、B2两档,将C级分为C1、C2两档。
之所以作这样的细分,是因为B级和C级都存在低端和高端两种情况。低马克隆值往往是因为棉纤维细或不成熟,高马克隆值往往是因为棉纤维粗或过成熟。两端反映的情况不同,为了更准确地评定棉纤维的马克隆值特性,进一步提高其纺用价值,有必要将B级和C级的马克隆值都细分为两档。
含杂率回潮率有了新说法
一是对逐包检验棉花的含杂率检验引入了含杂率检验单元的概念。按批检验时,含杂率检验与原标准相同。本标准增加了逐包检验时,含杂率检验的规定:“逐包检验时,以同一籽棉大垛、同一天、同一条生产线加工的棉包为一个含杂率检验单元。检验结果作为该单元每包棉花的含杂率。含杂率检验方法执行GB/T 6499《原棉含杂率试验方法》”的内容。因为含杂率检验速度比较慢,不能与HVI检验相匹配,所以引入含杂率检验单元的概念。含杂率检验单元的样品,按GB/T 6499检验后,该结果作为本含杂率检验单元各包棉花的平均含杂率。
二是回潮率检验增加了在线检测回潮率的内容。标准中增加了“皮棉成包时使用回潮率在线自动检测装置的,由该装置确定每包棉花的回潮率”的内容。这一规定是根据《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提出的。棉花成包时,在线测定的回潮率结果与成包时棉包的重量是相对应的,因此,这种回潮率检验方法是科学的,同时它又避免了成包以后再开包取样的麻烦,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证了棉包包装的完整。
三是计算公式方面的修订。针对原标准在公定重量计算中,由于采取分步计算或一次计算中因数值修约原因造成公定重量结果产生差异的情况,本标准对公定重量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订,要求按照有关公式进行一次计算。
检验项目区分对象
首先,籽棉与成包皮棉的检验项目不同;其次,成包皮棉的按批检验与逐包检验的检验项目又不同。这是充分考虑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特点而制定的。
对籽棉收购,检验项目包括:品级、长度、回潮率、含杂率、籽棉公定衣分率、籽棉折合皮棉的公定重量。与原标准相比,籽棉收购检验项目不包括马克隆值。
对加工成包皮棉,其检验项目要区分为按批检验和逐包检验。成包皮棉按批检验时,其检验项目包括:品级、长度、马克隆值、异性纤维、回潮率、含杂率、公定重量,如采用HVI检验,增加长度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检验项目。成包皮棉逐包检验时,其检验项目包括:品级、长度、马克隆值、异性纤维、回潮率、含杂率、毛重、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反射率、黄色深度、色特征级。
逐包检验不规定组批规则
新标准对按批检验的棉花,在组批规则要求上没有变化,但是,对逐包检验的棉花没有规定其组批规则。其主要理由:一是对于逐包检验的棉花,每包都出具了检验结果,这样详尽的质量信息,为满足买方不同的组批要求创造了条件。当买方提出某种组批要求时,加工企业就可以根据其要求灵活挑包组批出售。二是由于仪器化逐包检验提供的重要质量指标多,而且每项指标又有多个级别或档次将它们进行组合,会有很多种结果,如果按这样的组合方式分批堆放,不仅会出现批多量少、码放零散、场所不足的情况,同时也很难与买方细化的、多样化的购棉需求相一致。鉴于此,新标准对逐包检验的棉花不做组批规则的规定。
检验证书中质量信息多了
棉花检验证书是棉花的质量凭证。棉花检验证书有效期一年,从签发之日起计算。超过证书有效期的棉花应重新进行检验,按重新检验结果出证。
本标准规定的棉花检验证书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检验主体,包括了两种棉花检验证书形式。两方面的检验主体是棉花加工单位或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两种形式的棉花检验证书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出具的公证检验证书或棉花加工企业的出厂检验证书,其中又分为成包皮棉按批检验或逐包检验证书。
新标准同原标准相比,质量检验证书中新增加了很多质量信息。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出具的逐包检验棉花证书中,回潮率、毛重和异性纤维含量均由棉花加工企业提供。
色特征级不作为强制性指标
标准中规定色特征级暂不作为强制性指标。其主要原因:一是将棉花色特征级引入棉花分级在我国棉花标准中尚属首次,色特征级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不宜作为强制性条款提出。二是棉花色特征级是根据棉花的颜色特征进行分级的,而棉花品级是根据品级三条件(色泽特征、成熟程度、轧工质量)确定的,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保留棉花品级作为强制性指标的情况下,就不能将棉花的色特征级也作为强制性条款提出,否则容易引起棉花交易和结算的困难。三是根据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关于逐步推行仪器化包包检验的目标,最终全面过渡到色特征分级。因此,尽管棉花色特征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是将它作为推荐性条款列入了标准。这样,一方面体现了棉花标准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使用棉花提供更多的质量信息。
品级仍用感官检验确定
色特征级与品级的不同。品级和色特征级这两项指标都主要反映棉花的外观特征,但两者的检验方法、含义及其各自在标准的质量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一是两项指标的检验方法不同。棉花品级是感官检验;棉花色特征级是仪器测试或感官检验。二是两项指标的含义不同。棉花品级是对照品级实物标准结合品级三条件即棉花的成熟程度、色泽特征、轧工质量进行综合评定,而棉花的色特征级是通过HVI测试棉花的反射率(Rd)、黄色深度(+b)及其在色特征图上的位置来确定的,它仅根据棉花表面的颜色特性确定。三是两项指标的分类分级规定不同。棉花品级分为七个级,即一到七级;色特征级将棉花分白棉、淡黄染棉、黄染棉三个类型,分别分6、4、3个级,共13级。以上情况表明,感官检验的棉花品级与仪器检验的棉花色特征级存在很大差异,两者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也无法进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