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循环经济 产业亮点

点击数: 165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建立连接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行业和企业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开发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品,作为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以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与此同时,我国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专家,也纷纷对企业如何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献计献策。

再生能源新添生力军

  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决定与青岛澳柯玛商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万元成立青岛澳柯玛太阳能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等太阳能系列产品及其转化设备、节能灯具的研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和技术转让,这将是可再生能源行业又一值得期待的生力军。

  从2006年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国家通过该法引导、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长期发展。其中,第17条明文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据悉,我国对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1997年国家制定并出台了《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国家标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这类产品的标准,我国真空管生产从此走上了规范化道路。这种集热快、热损小、寿命长、成本低的真空管的规范化、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使得以其作为核心部件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商业化运作与普及成为可能。

  同时,防冻、防干烧和辅助电加热等配套技术的采用,使太阳能热水器的真正全天候使用成为可能。除了能在使用价值上对传统的燃气与电热水器构成替代,太阳能热水器还具有安全、节能经济、清洁无污染等传统热水器所不具备的优点。就目前来看,太阳能热水器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商业化程度最高、推广应用最普遍的行业之一。

  事实上,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在规模、推广量、市场、技术,特别是工业化、产业化方面世界领先。据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运行保有量达9000万平方米,占到世界太阳能热水器应用面积的60%左右;年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平方米。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方面,一些行业领跑企业功不可没。早在上世纪80年代,清华阳光率先在国内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使得国内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初见雏形。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太阳能行业中的部分领先企业开始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清华阳光自主设计建成了世界首条太阳能热水器自动化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进入21世纪,清华阳光在国内率先推出紫金超限涂层技术和“Tri-tube管中管”技术,突破性地提升了太阳能的吸热和传热效率,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分体式太阳能技术的应用更是推进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进程。

  与此同时,太阳能行业内的众多企业也纷纷加快了产品研发和设备更新的步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不久前,皇明太阳能集团负责人在联合国有关会议上介绍中国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成功经验;而中德合资的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则凭借与欧美一流企业的合资合作,逐步掌握世界一流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据介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自有技术已占到95%以上。

地沟油变成香饽饽

  地沟油不仅可以变身生物柴油,而且成本低廉、价格稳定,是生物柴油的最佳原材料。正因如此,臭不可闻的地沟油近来变成了香饽饽。随着一些生物柴油项目在各地纷纷上马,一些企业之间甚至上演了地沟油材料争夺战。与此同时,不少企业看到发展前景,争相步入这一行业。近日,国家科技部与意大利环境国土与海洋部签署协议,启动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3个合作项目,其中包括武汉城市废弃油转化生物柴油技术示范合作项目。

  该项目采用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的技术,由意大利提供一定的资金、设备,通过与武汉某生物柴油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生产线,将武汉地区的潲水油、地沟油等废弃油脂收集起来,通过分解、酯化,加工成为生物柴油。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以来,生物柴油就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课题。就在国际原油价格刚刚出现上涨信号的时候,国内一些企业就开始研究开发生物柴油。出于成本考虑,他们从一开始就锁定野生油料植物种子和废弃油脂,特别是酸化油、地沟油等廉价原料。

  在不久前举办的2007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上,记者在某企业展位看到,用餐厨地沟油加工之后研制出的生物柴油外观看上去与普通柴油无异。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产品比传统柴油性能更好,更环保。检测表明,作为汽车使用的高标准、无污染的清洁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相比,可减少90%的毒性。

  据了解,这些用地沟油转化而成的生物柴油除了可应用于车用燃油外,还可在海洋运输、水域动力、燃油发电机等非道路用柴油机中用作替代燃料。目前,除武汉之外,江西、江苏、广东、山东等多个省市均有企业在大力研发及推广该项技术。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城市餐饮业每年产生的的地沟油已经超过500万吨。这些废弃植物油要么未经处理直接排进城市下水管网,严重污染环境;要么被一些餐馆回收利用,再次出现在食客的盘子里,都没有实现地沟油的有效利用。若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既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又实现了环保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先加压力再给动力

  浙江嘉兴学院副院长、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院长、浙江省循环经济学会副会长杜欢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胡萝卜是甜头,是企业需要的动力,大棒即压力,迫使企业必须提高技术门槛,启用节能材料。”

  杜欢政认为,鼓励企业节能、减排、降耗,需要压力、动力双管齐下。

  “国家当前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也提出了不少硬性要求。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杜欢政认为,除了政策引导之外,政府应充分发挥支持、引导和督促作用,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机制。

  在杜欢政看来,企业是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执行主体,是循环经济能否加快步伐发展的关键点。但由于一些企业缺乏内在动力,显得很被动,往往是政府推一推,他们才动一动。当务之急,是要给企业施加一些压力,让他们意识到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国内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制定实施细则,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和持久性。与此同时,现在国际上的绿色壁垒门槛越来越高,对绿色能源的优惠政策也比较明显,这给企业带来不少压力。比如说,ROHS指令正式实施后,一些企业在重压之下,纷纷启用环保材料,启动环保工艺,非常主动。

  压力固然重要,动力也必不可少。杜欢政说,一些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较好,归功于当地企业的积极参与。以浙江为例,近年来,这里的民营企业为解决原料的来源问题和成本问题,大量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创造了“零资源”经济的奇迹。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中获益不少。如杭州富阳造纸业,利用回收废纸替代竹木草作为造纸原料,机械化代替了手工造纸工艺,企业还建成了废水一级处理设施,并将新建造纸企业全部进入工业园区,走上了废纸再生、造纸环境污染越来越少的良性轨道。

  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只是基本要素。杜欢政认为,随着技术、资本的不断积累,企业必须向资源高效利用阶段过渡,这就需要一些技术来做支撑,在保证材料成本、污染排放、能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让产品身价倍增。

  “某些环保、节能技术在国内迟迟没有推广开,就是因为企业无法看到该项技术带来的前景,也无法从中获得经济效益。”杜欢政最后强调说,要完善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在价格机制方面,要实行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在投入机制方面,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在补偿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产者责任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

作者:刘伊婷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2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