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现有民营企业14.5万家,位居全国第十二位。日前,在由福州凌顶顾问公司承办的学习的福州中国百城经济发展世纪行学习活动暨海峡西岸能源、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单忠东对福建民营企业发展提出“六个不一定”。
第一,福建民营企业不一定要做大。美国管理专家米契尔·拉伯福说:“最伟大的往往最简单。”企业规模小,相对来说会更灵活一些,员工的凝聚力也更强,并且会大大节约管理成本。 做大不等于做强,企业做强的关键是做专,只有做专了,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够真正做大。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的蓄水池,是技术创新的开拓者,是稳定社会的减震器,是未来经济的执行者,小企业的作用和能量不容忽视。
第二,福建民营企业不一定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多元化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和市场。因此,企业多元化的前提首先是做专。成功的企业,往往需要行业和市场的高度专业化,匹配以产品的多元化。多元化容易分散企业资源,造成管理混乱,并且不利于在微利时代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浙江义乌有一家专门生产吸管的企业,该企业自创业以来,就专注于吸管这个产品,结果用10年的时间把自己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吸管企业。目前,其生产的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30%,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在50%左右。
第三,福建民营企业不一定要走国际化道路。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明白:国家战略≠企业战略。国家鼓励走出去,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条件走出去;走出去≠企业国际化。国际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和品牌的国际化。国际化是企业持续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并不是最终目标。因此,把国内市场做好,同时对企业实行国际化管理,也是走出去的一种方式。从1986年至今,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共有213宗,其中103宗是2001年以后完成的。近50%的受访企业希望和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走出去,70%左右的受访企业表示4年内将会为扩展海外业务做好准备。但是,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并不成功。海外收购的目的,比如获得先进的技术,大多都没能实现。
第四,福建民营企业不一定要走资本市场的道路。实行核准制之后,企业上市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审计、保荐、整合企业资源、宣传、聘请等成本,使许多企业难以承受。同时企业从私人企业(private company)转变为公众企业(public company),往往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方式首先是内源融资(55.71%),其次是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32%),最后才是走资本市场道路的外部股权融资(10.86%)。目前,很多国家出现了一种上市公司私营化的趋势(public to private trend),通过退市,企业可以免除掉公众公司需要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且可以较为集中地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而不必受制于季度报表,或者被远期成本所套牢。
第五,福建民营企业不一定要摒弃家族式管理。目前,全球有65%到80%的私人企业为家族式企业。标准普尔500家公司的1/3是家族企业,其股东年平均回报率达15.6%,而非家族企业的股东年平均回报率是11.2%;家族企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是5.4%,非家族企业的是4.1%。在我国现有的300多万家私营企业中,90%以上是家族企业,福建也不例外。应该说,家族管理有四大优势:一是家庭成员对企业高度的关心;二是决策的快速性与目标的统一性;三是组织的扁平化和管理成本的最低化;四是在家族企业里,所有者能够直接有效地监控企业经营,防范两权分离风险。改革家族企业的前提和条件是企业股权分散,企业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从事多元化经营以及具备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家族企业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家族化,即企业的组织、人事安排、利益分配都服从于家族利益;第二阶段,家族企业化,即家族成员服从企业发展需要,但经营管理权限还主要掌握在家族成员中;第三阶段,企业职业化,即企业变成公众公司,引入外部投资者和职业经理,很多家族退出经营领域,演变成纯粹的股东。福建乃至全国的大部分家族企业目前还处在第一阶段,有部分家族企业正在向第二阶段过渡。因此,民营企业摒弃家族式管理为时尚早。
第六,福建民营企业不一定要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办法有很多:一是“养鸡生蛋”,即不依靠外国人的力量,完全自己研发;二是“买鸡生蛋”,即合理合法地把别的国家或个人的发明专利买回来;三是“租鸡生蛋”,即通过支付一定的租借费用,在约定的时间内使用某些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四是“借鸡生蛋”,即通过走资本市场的道路掌握专利技术。从目前福建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后三种方法不失为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