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华说:“经过这些年的严管理、高要求,国内的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几次检测中,国产品牌的质量和产品标识等都为合格,反而是同时检验的许多进口产品出现了不合格的情况。”叶建华特别说明,公开曝光的进口产品,都是经过工商部门调查后,确认是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如果原产地不在国外或不明确,抑或是假冒进口产品的,也不在进口产品存在问题的曝光范围之内。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伟分析说,过去由于价格等因素,中国对某些进口产品的要求偏低,一些二流甚至三流产品进入了国内市场,有很多还是被淘汰了的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跟国际接轨后,中国市场出现了很多替代产品,其品质和售后服务等并不亚于洋品牌。但跨国公司并没有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本应随之提高的行业标准,却因他们过于自信而在中国频频遭遇信任危机。
有关人士透露,一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对洋品牌常常十分“放心”,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对其质量的检验、监管和处罚力度很多地方不到位,与国际脱轨。再加上跨国公司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运作存在歧视性经营和双重标准等问题,致使洋品牌铤而走险。
赵伟说:“以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内产品短缺,进口国外产品非常不易,加上国外产品品质有保证,因此造成人们心目中‘外国造的东西再差也比中国好’的观念。”国人对洋品牌的一味信任,让商家看到了潜在的利润,以至于后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洋名儿”和“洋身份”的产品或企业。
洋品牌丑闻不断被曝光,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专家认为,对待洋品牌要有公平竞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