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6月1日,全国生丝检验专业技术小组在浙江召开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生丝检验检疫工作及技术交流会。会议总结了加入WTO以来我国丝类商品检验监管工作,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及存在问题,统一生丝外观及黑板检验目光,交流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丝类商品检验监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等。
中国是世界丝绸大国,有着生产生丝的悠久历史,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绸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丝绸工业年产值达到900亿元,茧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茧丝贸易总额的80%以上,丝绸年出口额超过40亿美元。丝类商品是我国的大宗资源性商品,丝类商品出口中,生丝出口量占了“半壁江山”,2006年我国生丝出口量占丝类商品总出口量的56.52%。世界生丝年产量约为5万吨,95%产于中国和印度等。中国生丝年产2万吨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占世界生丝贸易总量的80%以上。
近年来,我国丝类商品质量总体保持较好的水平,出口生丝质量的平均等级逐年上升,尤其2006年出口生丝的最优等级6A级、次优等级5A级的出口量明显增加,全年未出现国外索赔事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出口生丝的生产逐渐集中到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雄厚,管理较规范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内缫丝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产业化运作从而使企业在体制、机制、科技和管理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丝类商品生产进入了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有效保证了我国出口丝类商品质量的稳定,多数达到国际优质生丝的质量等级。
当前,我国丝类商品出口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导优势。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出口丝类商品的检验监管力度,采取一系列帮扶措施,进一步巩固我国丝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形成平等竞争、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促使该行业兼具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发展前景巨大。
我国丝类商品虽然质量良好且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国际市场行情及国内供给增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出口量锐减。2006年全国丝类商品出口仅25000吨,同比下降17.77%,全年价格波动起伏显著。2007年一季度全国出口仅4793吨,同比下降25.31%,并呈现“量价齐跌”的局面,四川、江苏、浙江、重庆、山东等5个主产省市的出口量均出现大幅下降。二是国外对我出口的丝类商品在质量、检测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对CIQ证书的权威性提出“挑战”。日本等国的客户对丝类商品的质量在现有标准上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欧盟国家等客户对我国的检测手段提出质疑,认为很多疵点依靠现有的检测手段是无法发现的,甚至有些国家对出口生丝提出了中方需提供检疫证明的要求等。三是随着外贸形势的多样化、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对原有的检验监管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对检验监管的有效性、检验周期、统一目光等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质检总局检验司宋秀顺认为,我国出口丝类商品的检验监管工作主要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管理重点不突出,执法力度不够,实验室及检验人员能力亟须提高等问题。为此,今后要进一步有效加强丝类商品检验监管工作:一是要修订《出口丝类商品检验检疫工作规范》,规范检验秩序,统一目光校对,统一检验标准,明确留样期限,落实产地检验和口岸放行查验制度。二是要积极探索检验监管新模式,深化生丝检验监管能力验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规范抽样和封识管理,规范使用“出口丝类商品检验检疫证书”,保证出口丝类商品质量,维护我国生丝证书在国际上的信誉。三是要加快丝类检验技术科研创新,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和检验人员能力培训,加强对新技术、检验标准和科研工作的研究、推广和运用,进一步推动丝类检验数据分析系统及丝类检验电子检测仪器的运用等。四是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提高我国丝检机构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积极收集国内外动态要求,加强预警机制及时通报涉及丝类商品的各种国外技术指令以及检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让企业及时了解国际上的要求和国内的质量动态,促进我国丝类商品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