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
从年初开始,政府机构改革大潮就扑面而来。
改革的核心是“简政放权”。“简政”到底要“简”掉谁?“放权”到底要“放”掉啥?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国家质检总局该如何顺应改革要求?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小道消息亦真亦幻,各种网络版改革方案更是推陈出新。
舆论巨浪滔天,改革跌宕起伏。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在大局下行动,全国质检系统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勇立改革潮头,砍掉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剔除“不该管”的事。从南疆到北国,从东海之滨到西域边陲,改革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迅速铺展开来。一年来,新的工作机制、新的监管模式正在探索和完善,调出法检目录的工业制成品超过70%。
改革,是对全国检验检疫系统担当和勇气的重大考验,是对探索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能力的重大考验。
在大潮中前行,在风雨中挺立。改革之年,中国检验检疫以改革破难题、求生存、谋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没有终点的考试
2013年夏末的沈阳,依然蒸腾着热浪。
7月30日,闻名世界的沈阳机床集团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他们是全国各直属检验检疫局的负责人和有关企业的负责人,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方面军”。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推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座谈会,在这里务实举行。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传达了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对质检总局开展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充分肯定的重要批示。支树平要求,质检部门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经贸形势,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外贸发展的部署要求,改革监管方式,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以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为主题,但处处剑指改革。“示范区”本身就是质检系统改革创新的一个具体成果,但面对这一改革成绩,质检系统没有沾沾自喜。支树平要求全系统增强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抓紧推进法定检验体制改革”。
会议凝聚着这样一个主题:质检事业要发展,必须坚持走改革之路。改革,像澎湃的海潮,像温暖的气流,冲击着、浸润着每一位参会者的心田,人们在这里得到了力量支撑和方向指引。
半个月后,在支树平的亲自主持下,一份《质检总局关于落实国务院部署要求 改进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的意见》下发至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意见》是质检系统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宏观上明确了法检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在微观上提出了推进改革的18条具体措施。《意见》上报国务院后,王勇国务委员作出重要批示:“在推进此项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更好地促进外贸发展。”
推进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推进改革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合力来自于广泛共识、来自于上下同心。
质检总局副局长孙大伟率先带领工作组,先后赴东三省、江苏、浙江、四川及广东7个检验检疫局组织座谈、统一思想、推动改革。与此同时,由总局检验司组成各领域的6个工作组,分赴50多个直属局、分支局,群策群力破解难题,确保18条具体措施在基层生根。
工作组所到之处,广泛进行改革动员,做改革的“调研员”、“宣传员”。先后在55个直属局和分支局组织关于检验监管改革方面的座谈,并分别与中西部9个局召开了以改革为主题的视频会议。10月中旬,专门组织改革培训班,研究解读国务院及质检总局党组改革精神,围绕法检制度改革六方面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探论,210位分支局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训。
每一次会议都在敲打改革的“燧石”,每一次培训都在激发“破茧”的智慧,每一次研讨都在催发“新生”的萌芽。
进入2013年第四季度,检验检疫系统改革峰回路转、渐露生机,并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
没有统一的答案
2013年9月29日,艳丽的阳光把上海外高桥装扮得更加壮观。上午10时,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热烈掌声中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
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试验田打开了“封条”,同时打开的是一张改革“考试卷”。自贸区考验上海人,也考验检验检疫人。
怎样调整行政审批权限?如何减化审批流程?怎样制订“负面清单”?如何追踪事后监管?
改革没有固定模式,“试卷”没有统一答案。上海检验检疫人从2013年初甚至比这更早,就开始配合国家设立上海自贸区方案,探索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论证、试验、修改、完善;再论证、再试验、再修改、再完善……一次次循环往复,一次次智力碰撞,一次次能量蓄积,终于迎来了自贸区建设的正式启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自贸区揭牌之日,也是检验检疫人释放智慧之时。通过大胆改革,用智慧之水灌溉这片试验田,也用试验田的安全和效率来检验自己的智慧。
这是自贸区揭牌后的一个查验场景。在洋山港码头现场,查验员小林正等待一辆集装箱车停靠查验平台,与以往手捧着大叠单证不同,小林手上只拿了个轻便的小机器。“这是带有RFID(无线射频识别)读写装置的移动执法终端,有了它,10分钟不到,就能完成一个集装箱的即查即放。”小林自豪地说。过去查验放行一辆集装箱车,经常要用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时间。
上海检验检疫局引入物联网技术,改革检验检疫查验手段,解决巨大的货物吞吐量带来的检验监管压力,实现了放行快、查验准、记录清,检验监管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类似的改革不止是在自贸区,在上海、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在全国各个口岸都能找到这样的事例。改革是2013年检验检疫部门的最大政治,改革是检验检疫部门的最重要工作。改革大潮风起云涌,改革事例不胜枚举。
通关单无纸化、移动检验检疫……2013年,厦门口岸通关不断提速。厦门检验检疫人快马加鞭地推进法检制度改革,先后成立6个改革专家组,收集上千条改革建议,起草12个改革方案……很快,一套套具体措施“出炉”了,厦门检验检疫人借助电子闸口、电子监管等系统,综合运用风险管理、分类管理、诚信管理、监督抽查等手段,确保执法的合规性、统一性,实现科学监管、有效监管;对内通过电子监察系统,有效规范自由裁量权,防控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改革后货物查验周期从1个至2个工作日缩短为0.5~2小时,放行周期从0.5个工作日缩短为1分钟;仅实施通关单无纸化一项措施,每年可为企业节省1.4亿元成本。
检验检疫改革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让人刮目相看。
没有漏洞的把关
这是一次例行检验,2013年8月5日,广东检验检疫局3名检验员在黄埔口岸对4批准备出口离岸的货物进行查验。
这是一次重大发现,4批出口货物均为假冒名牌奢侈品,货值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
有LV包1200个,有NIKE运动鞋1000双,有ADIDAS体恤衫10000件……
数量之大和所假冒名牌之多,为多年来罕见。一旦出口到国外,不仅影响“中国制造”声誉,更有可能引起外交风波,成为影响恶劣的政治问题。
检验检疫改革带来通关速度提升,但是会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会不会因为追求速度,让安全受到影响?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在全系统率先推动改革的广东检验检疫局,不仅辖区通关速度更快,而且在口岸查验中发现的种类问题也增多。近年来,他们组织查办的各种违法违规案件涉案数额总计超过25亿元人民币。移交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人员51人,目前已经追究了18名涉案人员的刑事责任,最高的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零10个月。
广东局只是全国检验检疫改革的一个缩影。奋战在全国口岸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始终坚定履行为国把关职责,通过改革更好地捍卫国家利益。
着力推进“进出口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建设。采集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98799条,形成进口工业产品风险评估报告43份,发布风险预警信息110条(次)。
出口产品质量示范区建设,形成多元共治质量工作格局。共有20多个省份建立各级示范区11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9个,省级示范区33个,引领带动了我国汽车、机床、信息产品、服装、玩具等几十个重点出口集聚产业的质量提升。
仅对出口伊朗、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6个双边协议国家的出口货物查验中,就查获不合格商品1574批。
这一年,全国检验检疫系统施检进出口危险品18.36万批,货值2500多亿美元;检出不合格3114批,货值约60亿美元。
这一年,全国检验检疫系统施检进口废物原料28.86万批,不合格391批。检出进口有害元素及放射性元素超标矿产品38批、重量6513.07吨、货值593.38万美元,及时发布警示通报并全部实施退运。
这一年,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全面推进“进口棉花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应用,仅上半年,全系统对外出具品质和重量索赔证书12753份,对外索赔共计6745.1万美元。
这一年,检验检疫系统干部职工,在国家对外贸易面临复杂局面的新形势下,紧紧抓住改革这一关键环节,以改革提升效率,以改革促进出入境口岸把关。
把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检验检疫业务改革内涵丰富,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求得没有“漏洞”的把关。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过去一年,检验检疫改革迈开了步伐,也凝聚了力量。人们相信,在新的2014年,改革的力度必将更大,改革的成效也必将更加突出。
改革之路,上下求索。大势所趋,志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