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葡萄酒生产22年,王军亲身经历和体会了葡萄酒行业由乱而治的过程,期间,葡萄酒的标准也经历了同样的无序发展和不断规范过程。王军认为明年新标准实施标志着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新标准新在哪里
据了解,原葡萄酒标准为1994发布的推荐性《葡萄酒》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旧国标”)。王军认为,新标准与过去的标准相比,一是葡萄酒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严谨。对于业界普遍关注的年份葡萄酒、品种葡萄酒和产地葡萄酒,新标准给出了定义,而且新标准的“术语和定义”属强制性条款,如年份葡萄酒的年份必须是指葡萄采摘的年份,并且该年的葡萄汁含量必须要达到80%以上。甜葡萄酒必须是每升含糖大于45克的葡萄酒等。二是产品分类和检验原则更加科学。在葡萄酒产品分类上,旧国标只按色泽和二氧化碳含量分类,而新国标增加了按含糖量进行分类和感官分级评价的描述。三是理化指标向国际接轨,有了较大的提高,卫生指标按强制性国家标准《发酵酒卫生标准》执行,总酸以实测值表示,还增加柠檬酸、铜、甲醇、防腐剂限量指标以及净含量要求,所有产品中均不得添加合成的着色剂、甜味剂、香精、增稠剂,对酒精度的要求也改为“上不封顶”。
王军强调说,新国标与旧国标的最大区别在于:这是部强制性标准。这也意味着,旧国标、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并行的混乱局面将终结。
质量不达标企业将出局
近年来,中国巨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吸引了各路资金争相涌入,无论在葡萄产地还是非产地,葡萄酒生产厂家遍地开花,数量猛增。由于旧的葡萄酒国家标准不够完善,分类也不够明细,没有得到强制执行,葡萄酒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吉林省东部一个县就有葡萄酒厂五六十家,用“三精一水”勾兑所谓的“通化葡萄酒”,结果严重影响了原产地葡萄酒的声誉;200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曾经曝光了河南民权县旭阳葡萄酒厂、河南民权中粮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等几家葡萄酒生产厂家,用水、酒精、葡萄汁和香精等兑成葡萄酒,并标以100%葡萄原汁欺骗消费者。据了解,这样的生产厂家在其他省市大量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这种廉价假葡萄酒,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经济上损失,还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王军说,原有标准的一些漏洞,不仅给不法制假商贩提供了方便,连一些正规葡萄酒生产企业也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结果对各牌企业造成很大冲击,同时影响了我国葡萄酒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新标准的实施将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那些质量控制不过关的、或者仍想打擦边球的中小企业要么提高质量,要么被淘汰出局,”王军说,“那些诚信经营、坚守质量和品牌的企业也能在新标准的规范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新标准要打“国际牌”
王军参与了葡萄酒标准的起草和修订的全过程,他说,这次新国标的修订参考了国际上一些流行的标准,同时也结合了国内的实际情况,“所有的具体指标、尤其是进行修改的指标主要参考借鉴了国际标准,目的是促进我国葡萄酒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新标准参考了国际葡萄酒组织和南美等一些国家的标准,并接受了WTO的相关建议,而且针对我国的特殊情况,就葡萄品种、年份、成分限量等项都作出了更直接的规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国际化的标准。但是国内也有专家指出,它和国际标准之间还有差距。以葡萄酒年份酒为例,新标规定葡萄酒标准年份必须要是葡萄采摘的年份,并且该年的葡萄汁含量必须达到80%以上。虽然新国标对葡萄酒年份酒作出了定义,但是在目前缺乏相关检测年份酒技术的支持下,葡萄酒标准要国际化,不如加强产收葡萄酒品种记录和工厂生产车间记录等数据监控力度来杜绝葡萄酒年份酒打擦边球的现象。
王军认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国际化之路仍然漫长。葡萄酒新标准实施后,还需要技术支持、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老百姓认识的提高等综合因素的相互配合,最终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