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产品频"失足" "召回"现象令人忧
在不少中国消费者眼中,世界知名品牌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不过在一些品牌连续被暴出各种质量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发现,这些舶来品并非永远是“中国制造”的楷模。
国家质检总局最新组织十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婴幼儿服装和进口内衣实施了专项抽查。结果显示,一些洋品牌的不合格率竟超过50%。
与同类产品相比,这些产品有着不菲的价格,但在纤维成分、PH值、游离甲醛含量、色牢度、禁用偶氮染料、服装标识等项目上却存在多种问题。
当洋品牌的“遮羞布”被撕下,一系列曾在国内外产生影响的名品牌质量事件不断被提及:
雀巢婴儿奶粉碘含量超标遭遇全国退货潮;索尼6款数码相机在浙江全面退货;肯德基“苏丹红”食品被勒令限期整改;包括鲨鱼、都彭等在内的国际知名品牌服装在浙江遭下柜处理;东芝、富士通、NEC、HP等4个国际知名品牌的5个型号笔记本电脑被责令停止销售,并予以立案调查……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深得消费者信赖及热捧的国际知名品牌频频暴出质量问题?是因各国检验标准不同,导致国外品牌在中国难以通过质量检查,还是这些所谓的国际品牌在其生产销售过程中确实存在不为人知的猫腻?
“长期以来,我们重名气轻监管的行为导致一些洋品牌有恃无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位教授直言。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和部门针对洋品牌大开绿灯,“三年免检”“五年免税”“特别通道”等等超国民待遇使得一些洋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几乎到了只依靠企业“自律”的地步。
言及监管部门的漏洞,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进口服装大多不在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内,检验检疫机构难以在关口对问题商品进行控制。同时,内地部分消费者在消费心理方面注重品牌、款式、时尚等因素,忽视了衣着可能会给人身安全、健康造成损害,导致在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影响人体健康的进口服装有市场,也使得一些国外服装制造商及其代理商、销售商有可乘之机。
在售后服务方面,这些知名品牌也未能令消费者满意。还记得几年前东芝笔记本电脑因为质量问题在美国和中国两个不同市场截然不同的遭遇:在美国,东芝公司付出了10亿美元的赔偿;而在中国,它只承诺在网上给用户提供一个补丁程序。
佳能公司的律师表示,由于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在召回制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佳能声明中提到全球一致的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上,中国的佳能用户远不能获得与欧美消费者同等的权益保护。
执法人员指出,现实中不少部门和地方对待进出口商品“严以律己、宽以待洋”的问题十分严重。缺少召回制度、法定检测少等明显的制度缺陷,使得有质量问题的洋品牌也敢于在中国“耍大牌”。
中国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洋品牌尤其是一些名牌,往往有强大的广告宣传作支撑,并辅以文化、格调内涵,消费者对其盲目崇拜尚可理解,许多监管部门也以仰视的态度处处给洋品牌“超国民待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市场消费和管理的双重扭曲。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些国际大牌公司在全球召回有缺陷产品时,惟独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理由是中国没有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业内人士认为,我们在保护消费者方面缺乏像发达国家那样的高标准立法,对什么情况应召回和赔偿,缺乏具体规定。
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淡薄和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知名品牌的扭曲营销观和危机处理方式。近两年来跨国公司的丑闻和质量问题时有出现,但在短暂受冲击过后,它们基本都能找回市场。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每当一个洋品牌被查出质量问题后,大多数跨国公司都会启动危机公关。而他们找到工商部门,口气最硬、讲得最多的话便是“你们这样搞会影响地方投资环境”。有的则具体介绍对中国做出了多少贡献,有的甚至用为政府部门或为社会提供某些便利、赞助等条件,试图换取监管部门的沉默。
跨国公司在产品出事后的“政府情结”,折射出的是我们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政府情结”。一些地方和部门长期以来对洋品牌格外关照和优惠,无形中形成了对洋品牌的隐性保护机制。(记者陈芳、陈君 来源:《环球》杂志)
·洋品牌还能信任吗? 调查:近五成消费者不信任
国外知名品牌产品以往在国人心目中一直是高品质的代表,可是近年来,一些洋品牌产品质量问题屡屡被曝光。在国人心目,洋品牌还能获得信任吗?
·洋品牌繁华背后:消费"崇洋"与维权"亮剑"的博弈
3·15,众多消费者的维权行动更为广泛和强势地展开。在出现质量等问题的诸多商品中,洋品牌已经愈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肯德基与“苏丹红”有染、宝洁公司SK-Ⅱ被指含有腐蚀性成分,到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诸多洋品牌的优质神话被质疑,洋品牌繁华背后的信誉危机已经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