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肠的种类分为传统型和改进型两大类,而改进型中又分为精制、普通、减脂、减盐四种类型。
“太咸了”、“肥肉多,吃多了会发胖”、“红肠里的肉能不能多加点”……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对食品的要求也不一样,由于红肠种类少,限制了不少市民及外地游客对红肠大快朵颐。
目前,哈尔滨市红肠大致分为两种,分别为普通的哈尔滨红肠及肥肉含量少的哈尔滨儿童肠,想吃红肠的市民,只能在这两种中选其一。对此,在征求意见时有公众提出,能不能将红肠的种类扩充一下,不仅能让哈尔滨人吃到健康、传统的红肠,还能满足“口轻”的南方游客。
根据征求上来的意见,质监部门对红肠种类进行了拓展,根据水分、氯化物、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匹配不同,对红肠分出10个种类,包括传统型、传统果木熏制型、精制标准型、精制减脂型、精制减盐型、精制减脂减盐型、普通标准型、普通减脂型、普通减盐型、普通减脂减盐型。据哈尔滨市质监局副局长滕幼平介绍,本次推出的“减脂、减盐”型红肠,是想为一些需求特殊的消费者打造健康的肉制品。
在本次征集上来的意见中,有公众提出增加麻味、辣味、麻辣味的特色红肠,对此,质监部门并未采纳,其目的在于保持哈尔滨红肠的传统口味,但建议生产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肠。
新标准红肠肉多粉少
淀粉由国标普通级红肠淀粉含量10%降为7%和3%,蛋白质由普通级10%提高至14%和16%。
“我花钱买的是肉,不是淀粉!”近年来,一些小企业、小作坊、黑加工点为降低成本,生产的红肠出现淀粉多、肉少的情况,这种以次充好的产品损害了不少消费者心目中的红肠形象。
由于哈尔滨生产的红肠没有注册以地理标志“哈尔滨”为名称的商标,让很多假冒者钻了空子,小作坊、黑加工点生产的红肠,纷纷打着“哈尔滨红肠”的旗号销售给本地人及外地游客,部分产品质量差、口味差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还损害了哈尔滨红肠在外地游客心中的形象。
《标准》中对水分、氯化物、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进行了规定。滕幼平副局长表示,淀粉少了,蛋白质提高了,这意味着红肠生产企业需要向产品投放更多的肉,甚至是瘦肉。
“我吃的红肠到底啥肉做的?里面有没有香精、添加剂?”市民在商场里买到的通常是散装红肠,但散装红肠没有配料表,有时让市民心里不托底。为确保红肠质量过关,《标准》对不应添加的原辅料进行了严格规定,其中,除猪肉和牛肉以外的畜、禽等动物肉及皮,不能作为原料,香精、食用植物蛋白、复合食品添加剂等也不许加在红肠里。
在征集意见时,有公众对辅料中“不许添加卡拉胶”提出了意见,大量摄入食用胶对人体有害,《标准》只否定卡拉胶,企业会钻空子添加其他食用胶,他们认为所有的食用胶都应该被“否决”。该意见已被质监部门采纳,并加入将近期出台的《标准》中。
经营“哈字号”须持特许证
如企业第二次因主观故意出现质量不达标,将永久性剥夺其生产“哈尔滨红肠”的资格。
哈尔滨市现有87家规模性红肠生产企业,按照《标准》,企业想取得“哈尔滨红肠”生产资质,必须向质监部门申请,而后接受质监部门对红肠制作过程全程监督,并封样检验的考核,同时根据企业日常表现,质监部门将为符合标准的优质企业颁发生产“哈尔滨红肠”的特许证,并向社会公布可以生产“哈尔滨红肠”的企业,企业应在包装上对“哈字号”标注,以示符合标准。未拿到特许证的企业,可以继续生产红肠,但坚决不允许在产品包装上体现“哈尔滨红肠”的字样。
有不少市民担心,企业一但拿到特许证便会对红肠“动手脚”,不再按照《标准》生产红肠,那时候市场上的红肠又该重新回到“低标准”时代。对此,质监部门表示,企业拿到“哈尔滨红肠”生产特许证后,质监部门将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检查,并对企业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如发现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因主观故意达不到《标准》,将对企业进行警示并公布;如企业第二次因主观故意出现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将永久性剥夺其生产“哈尔滨红肠”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