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十届科博会的重头戏,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5月28日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以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主题,就落实有关政策、鼓励加大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论坛进一步展现了科技创新在整个循环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专家指出,作为一种力求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与传统经济方式相比,循环经济改变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式流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和文化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7%,增速已连续4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而且年度之间、季度之间波动都比较小,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良好态势。但主要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过大。据初步测算,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即使考虑到汇率因素,中国的资源产出效率也是比较低的。
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阶段性、转移性因素,也与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粗放密切相关。从阶段性因素看,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历史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资源消耗增长的爬坡阶段。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需求总量和消耗强度在较长时期保持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从转移性因素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相应地加大了资源消耗总量。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比如许多国家自己不再生产或减少生产焦炭,而同期中国焦炭出口从1991年的108万吨增加到去年的1450万吨,此外,去年我国还净出口煤炭2500多万吨。这是直接出口。
同时,我国还间接出口了不少能源资源。去年我国净出口粗钢3434万吨,未锻轧铝70万吨,彩电及整套散件1.04亿台,机电产品1217亿美元,这里面都包含着能源资源的消耗。比如一吨铝耗电1.5万度,净出口70万吨铝就等于出口100多亿度电。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增加的资源能源消耗,相当一部分是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替代”,是对世界能源资源供应的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突出地表明中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比,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火电供电煤耗高20%,水泥综合能耗高23.6%。
专家认为,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但走不好,也走不远。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大技术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内在的迫切要求。
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是有目共睹。记者在科博会上看到,众多企业纷纷达成“向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的产品发展,向循环经济要效益”的共识。与此同时,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和土壤也在不断成熟。据悉,国家有关部门计划下一步努力增强循环经济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学攻关,力争在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绿色再制造等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