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不应理解成“锦上添花”,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到眼前的困难,现在国际上、社会上对自贸区的期望值一浪高过一浪,可是中国的自贸区到底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子,怎样去做,还需要每一位驻区干部职工开动脑筋,拿出点胆识来。
所谓“胆”,就是要大胆创新,把过去僵化思维的条条框框都扔进黄浦江里。自由贸易试验区既然被冠以“试验”二字,就是担负了探索前进、下河“摸石头”的任务,就要承担改革的风险,就有可能试错。30年前邓小平在对广东省领导同志谈及经济特区建设时曾经寄语“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也鼓舞激励了经济特区整整30年。这一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也是一不要钱,二不要政策,全部依靠上海人民和自贸区建设者的聪明才智,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在自己身上“开刀”。要把不符合“国际化,法制化”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加以变革,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扩大开放,推进转型升级,其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其目标不可谓不远大,若没有些关云长“刮骨疗毒”的胆量和毅力,是难以成功的。
所谓“识”,就是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要充分吸取国际上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经验,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搞好制度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国际贸易的“游戏场”里,中国毕竟是个“后来者”。是新手,就不怕出点“洋相”,但是新手,就更要虚心学习。不怕多学多问,唯其如此,才能“后来者居上”。所谓“识”,就是要向那些旧体制中的“沉疴积弊”开刀,要看准问题症结,抓住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加以解决。也正因为如此,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成为了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建设者自身成长发展的大舞台。
今天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站在了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之上,拥有了面向世界的崭新高度,但是30年前老一辈领导干部在广东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所体现出的过人“胆识”,时至今日,仍不失为激励自贸区前行的一股澎湃动力,值得每一位投身其中的建设者仔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