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的西红柿、青的辣椒、紫色的茄子———色彩斑斓的蔬菜把深秋的安徽和县石杨特色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大棚基地装扮得多姿多彩,喜上眉梢的老板滕脉仓指着眼前一片大棚告诉记者,这200亩即将成熟的果蔬再过几天就将运往香港了。到10月底,该基地销往香港的果蔬已达250吨,创汇150万港币。
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柯能忠介绍说,老滕的基地正在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截至目前,该县“国字号”蔬菜标准园已有3家,数量位居安徽省县市前列。
技术创新让蔬菜始终保持“新鲜度”
11月1日,在农业部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安徽省和县太平村榜上有名。“红椒在田保鲜技术”为太平村菜农首创,该村生产的辣椒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集中上市,市场供大于求,菜农只能望菜兴叹”,回忆起2000年8月西红柿“烂市”的情景,太平村村支书孙斯满难掩心痛。惨遭损失的菜农痛定思痛,开始走蔬菜种植技术的提升之路。他们通过技术革新率先在全国自主创新了春提前、秋延后的蔬菜栽培技术。如今,外地蔬菜没成熟时,太平村的蔬菜就能上市了;当市场上蔬菜出现饱和时,菜农可以在田保鲜延迟销售时间;当市场出现短缺时,菜农再采摘出去卖,价格能翻一番。技术创新让和县蔬菜始终保持着“新鲜度”,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记者走进太平村黄家琪蔬菜种植基地,只见高4米、宽9.5米的内外两层复式结构的日光温棚夺人眼球。据介绍,使用此棚体种植,不仅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减轻劳动强度,产量也比以前的一代棚体翻一番,每亩产值能达3万多元。而这种复式结构的日光温棚是菜农自主创新研制的,并荣获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不仅如此,该县还创新了高温煮田抗重茬、泥猴法育苗、大棚秋延后辣椒在田保鲜三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技术。
据该县蔬菜产业发展办主任张太保介绍,目前全县钢架大棚普及率达95%以上,微滴灌应用率90%以上,瓜菜良种普及率100%,蔬菜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率达100%,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等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十项技术普遍得到应用。
质量追溯系统为蔬菜安上“身份证”
在和县常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车间,记者随便抓起一把黄瓜净菜,用手机对准包装上的二维码一扫,生产基地名称、采摘时间、农药残留检测等蔬菜身份信息一览无余。公司董事长杜昌明告诉记者,这是公司最近安装的蔬菜质量追溯系统,有了“蔬菜数码身份证”,客户无论在何处买到公司的蔬菜都能查到准确的身份信息,从源头上保障了蔬菜的食品安全。
2013年以来,和县以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蔬菜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目前全县已在7家基地安装了蔬菜质量追溯系统,12家农资经营店安装了农药监管系统,已有6家园区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柯能忠告诉记者,截至10月底,全县累计抽检蔬菜样本2400份,抽检合格率达100%,蔬菜总体质量安全保持平稳。2013年7月,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审验收,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2013年9月接受了国家级出口示范区评审验收。
品牌建设让和县蔬菜成了“香饽饽”
2013年5月,“和县辣椒”荣获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6月,和县优质甜瓜首次远销香港;7月,和县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通过安徽省验收……近年来,和县大力实施蔬菜“西移北进”战略和蔬菜提升行动,使和县蔬菜的品质迈上新台阶,品牌含金量越来越高。
和县的菜农们深知,“要种出走俏市场的优质蔬菜必须实施蔬菜的标准化种植。”太平村成立了济洪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订单种植、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科学化管理、统一价格收购。发展订单种植,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植方式,既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又拉长了蔬菜产业链,打响了蔬菜品牌。
如今,“皖江”蔬菜荣获商务部三绿工程办公室评选的“全国蔬菜十大畅销品牌”第一名,“济洪”蔬菜辣椒等5个品种顺利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2013年,石杨新农蔬菜基地成功进入香港市场,并挤进了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网络;万达、常久两家蔬菜基地与珠海供港澳蔬菜加工配送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即将成为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
“咱村的蔬菜采摘后,直接在村里的皖江大市场完成分级包装,就可以由济洪蔬菜有限公司直接配送至全国各大连锁超市了。”孙斯满得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