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做好质检服务大文章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政研室 董宏刚

  第一,找准结合点,增强服务主动性

  质检部门肩负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双重职责,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是质检部门抓质量的应有之义、首要之义。我们必须增强服务主动性,切实把质检服务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明确方向、找准位置,抓好结合、凸显作用。

  要与贯彻中央要求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去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的目标,规划了未来10年经济增长质量和全面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随着建成小康社会和质量强国进入倒计时,质量效益理念更加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更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同。可以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质量战略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是必然选择。质检部门必须在理论学习中深刻领会并在工作实践中全面把握中央要求,切实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真正把质量效益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融入质检工作全过程,不断提高质检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要与落实“十二字方针”结合起来。“十二字方针”是对质检职能的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的理念方法和目标要求,为我们如何服务质量和效益提升提供了重要指导。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各项要求,都内在地包含着质量和效益的实质要素。可以说,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距离我们不是很远,而恰恰就在我们落实“十二字方针”的具体工作之中。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质检职能中与质量和效益关系最紧密、服务最直接、成效最突出的工作领域和环节,深入研究质量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关系,质量与速度、效益、结构的关系,充分运用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疫、监督抽查、执法打假等各种质检手段,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执法保障。

  要与建设三个质检结合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质检总局提出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质检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服务质量和效益中心必须要与强质检的各项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法治质检建设中,应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方面的法律约束和制度规范,加大质量立法工作力度,着力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质检制度体系。在科技质检建设中,应更加注重质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切实加强质检科技创新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基层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打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质量效益发展需要的质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和谐质检建设中,应更加注重质量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质量自信、增强质量自觉、实现质量自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通过加强质量教育、开展质量研究、宣传质量理念、推广质量方法,着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享受质量效益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选好切入点,增强服务针对性

  十八大报告围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每一条要求都是推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举措,也是质检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的切入点。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细化质检措施,提高服务针对性。

  一方面,要抓好质量宏观管理。以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年度质量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夯实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首先,要明确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质量发展政策,不断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地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知名品牌创建等,制定质量激励政策措施,实施质量奖励和表彰,以质量标杆带动产业升级,以质量提升引擎经济发展,夯实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质量基础。其次,要推动责任落实。加大质量相关法律制修订力度,通过立法形式固化质量安全责任,将其落实到质量管理的各个层级、贯穿于质量供给的各个环节。自上而下推动质量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将质量评价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引导行业、企业树立科学的质量理念、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责任和要求,加快形成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第三,要强化质量诚信。运用计算机、云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和利用,实行质量信用分类分级评价管理,构建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完善质量诚信共享联动机制,推动质量信用信息纳入社会整体信用评价体系。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实施“黑名单”管理,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探索建立质量违法企业“终身出局”制度和实施办法,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质量诚信环境。

  另一方面,要抓好产品质量监管。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是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内容,有效解决当前因产品质量不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经济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从源头上抓好产品质量监管,以产品质量提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一要抓好事前监管,充分运用行政许可手段,严格质量准入条件,适时调整准入门槛,引导经济资源向现代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促进产品升级、产能优化和产业调整,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二要抓好事中监管。积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全面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责任机制,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和监督管理,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改进质量管理。三要抓好事后监管。把加强后市场管理作为监管的重中之重,综合运用监督抽查、检验检疫、执法打假、缺陷召回等质检手段,创新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提供质检技术支撑和执法保障。

  第三,把握关键点,增强服务有效性

  国务院把转变职能作为新一届政府开门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来抓,突出强调要打造服务型政府。作为质检部门,服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必须把服务的关键点放到转变质检职能上,全力打造服务型质检。

  要树立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人民质检、质检为民”的理念,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人民质检爱人民、人民质检人民爱”的浓厚氛围。要坚持服务第一要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质量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质检服务措施,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入质量要素和质检服务,着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切实维护质量安全,充分发挥质量功能和质检手段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科学处理监管和服务的关系,坚持严格把关与热情服务并重,着力避免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真正做到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监管。要强化为民负责意识,突出民生主题,重视质量诉求,回应群众关切,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质检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正确行使权力,严格履行职责,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要明确服务职责。以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质检系统的职能定位和服务领域,科学界定质检服务的权责边界、工作范围和责任要求,从制度设计层面,着力解决好质检部门服务什么、怎么服务、达到什么成效等实际问题。要建立健全质检系统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服务制度,细化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要求,切实把质检服务贯穿于包括业务规划、年度计划和专项活动在内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内外协作的服务工作格局和服务责任体系。

  要创新服务手段。围绕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事项,认真分析新形势下质检服务面临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深度挖掘质检服务潜能,积极拓展质检服务渠道,推动质检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一般服务向重点服务转变。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发挥质检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质检措施的整体合力,重点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关键技术研究,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服务体系完善,以及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改进、现代科技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要通过创新质检服务载体、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大力推进分类管理等措施,探索建立差异化、动态化、科学化服务机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持续推进质量改进,有效维护质量安全,重点防范质量风险,科学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要提高服务效能。把提升质检工作效能作为质检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理顺质检部门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坚持“减”字当头、“放”字当头,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审批效率,做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要充分依托现有质检信息化网络和业务管理系统,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加强质检政务工程建设,推进质检系统网络化改造和流程化再造,为质检业务提速增效搭建技术平台。要加强质检服务考核,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日常考评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和评价模式,以绩效考核强化服务导向、引领服务发展。总之,要通过扎实措施,为全面推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作出质检系统特有的贡献。

作者:董宏刚 来源:中国质检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