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机场检验检疫局从入境维修调机上截获11只活鼠,这是全国各口岸从入境航空器上发现活鼠最多的案例,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不速之客
9月29日,一架来自香港的维修调机降落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机长提交总申报单并报告本航次无异常情况,但检验检疫人员发现:商务舱座椅与隔板及配餐台间缝隙可见报纸、杂志、食品屑等杂乱垃圾,但由于飞机结构无法彻底清理检查,存在明显卫生隐患。于是,通知卫生处理人员对客舱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并关闭舱门,同时要求飞机维修公司在飞机进行客舱改造维修时,须通知检验检疫人员到场监管。
9月30日,检验检疫人员接到报告:在拆装改造该飞机时,在拆卸的商务舱座椅下发现疑似鼠迹。检验检疫人员立即向厦门机场检验检疫局领导汇报,要求所有工作人员撤离客舱,封闭舱门,并要求任何人员不得靠近,启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检疫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对航空器进行详细检查,在该飞机商务舱座椅底下发现一个鼠窝,窝里10只幼鼠窜来窜去,眼睛都还没睁开。
天罗地网
得知该情况后,厦门机场检验检疫局局长谢斌脑中闪过一个念头:“飞机上发现老鼠可不得了!”他立即赶到了现场,同时迅速将情况上报。
有着多年卫生检疫经验的陈清教接到指示后,迅速准备好防护用品、捕鼠用具等赶赴机库,同时到达现场的还有卫生处理公司的专业人员。大家按照《航空器上发现活鼠应急处置规程》开展应急处理:检疫人员在飞机上密集布下了“天罗地网”(鼠笼及粘鼠板)进行除鼠,每个座椅旁都放置着鼠笼,过道、行李架、天花板夹层都布着粘鼠板;一切准备妥当后再次封闭舱门,以该航空器为中心的半径50米区域实施隔离,并立即将该活鼠送实验室进行病原体检测。保健中心实验室技术人员连夜对幼鼠进行解剖和鼠疫抗原检测。
10月1日,厦门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林世峰早早就等候在飞机旁,作为资深的卫生检疫专家,他对此次事件高度关注。10时,检验检疫人员再次打开机舱门,对机舱地板、行李架、天花板夹层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和排查,年轻的检疫官林文华喊道:“这儿有一只活的!和昨天发现的幼鼠在同一个位置!”经过实验室鉴定,这是一只成年雌性鼠。检验检疫人员确定,它就是回来找孩子的“鼠妈妈”。
飞机上还有没有其他“同伴”?为了确定是否还有未被捕获的老鼠,检验检疫人员对机舱进行了第三次除鼠和鼠迹监测:在机舱内加大粘鼠板、鼠笼的密度,还布下粉板实施监测,只要有老鼠活动,就必然会留下痕迹。10月2日上午,该局人员再次开舱检查时未发现鼠迹。厦门检验检疫局卫生处专家杨清双和检验检疫人员一起结合检查情况、实验室鉴定检测结果及鼠生活习性等进行分析,该航空器上活鼠均已捕获,基本排除了“险情”,检验检疫人员要求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开展终末消毒。至此,基本可以判断机上总共11只老鼠,已经全部落网。
这几只老鼠不仅咬坏了机上的食物和杂志,也“吃掉”了检验检疫人员的国庆长假。国庆期间,只要一到开舱门时间,林世峰就赶到现场勘察、分析指导;保健中心实验室贺骥博士在捕获第一窝小老鼠当晚就立即进行解剖化验,忙得连晚饭也顾不上吃;有着丰富媒介监测经验的陈清教和林文华,根据鼠类出没的规律,亲手在飞机上布下百余个鼠笼、500多个粘鼠板;封舱、消毒、隔离,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次日一早还要准时开舱检查。
三个疑问
老鼠抓到了,大家脑中有几个疑问悬而未解。
问题一:老鼠上飞机有什么危害?
据了解,飞机上一旦出现老鼠活动的迹象,极可能造成以下危害:首先,鼠类是重要的医学媒介生物,可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57种疾病;鼠类可以通过鼠体外寄生虫叮咬人体吸血、直接咬人、活动或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三种方式将病原体传染给人。更为严重的是,鼠类出现惊吓旅客、扰乱乘机秩序,可能造成航班延误、迫降、甚至停飞。一旦飞机上“潜伏”的活鼠咬坏飞机上的线路,还会对飞机安全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机毁人亡。
问题二:这些老鼠是否携带疫情风险?
经厦门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媒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鉴定,这些老鼠为小家鼠,所幸的是,均未检出鼠体寄生虫,鼠疫抗原呈阴性。
问题三:这些老鼠是从哪里来的?
结合该航空器近半个月的航行情况,均执飞国际及地区航线,于是可以肯定该鼠由境外带入。老鼠会“缩骨功”、“攀援术”,缝隙直径仅有两厘米,就能让它钻进室内,特别是小家鼠,极容易通过交通工具进行“偷渡”。
对此,厦门机场检验检疫局特别提醒:一是需要加强对维修飞机的检疫查验及卫生监管,由于维修飞机执飞的航线比较复杂,且一般是空机进来维修,其卫生状况容易被航空公司忽视,因此在入境时一定要加强检疫查验及卫生监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在确保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航空公司的损失;二是提醒驻地航空公司加强对航空器卫生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的梳理,确保航行中的卫生及安全;三是指导机场相关单位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抓起,做好周边环境整治,做好“四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