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是标准的本质属性,标准与科技具有天然的联系。
科技创新需要以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为基础,而标准是对某一发展阶段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固化。标准的实施是科技成果普及推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伴随着科技的再创新,再创新成果随着标准的修订,又被纳入新的标准。所以,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过程,恰是科技的“创新-应用-再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标准水平,标准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标准与科技创新互为基础、互为支撑。
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战略手段。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需求对创新技术产业化的预期也越来越高,周期要求越来越短,加快了科技创新与标准化融合的步伐,技术标准研制逐步嵌入到了科技活动各个环节中,技术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化应用一体化结合趋势越发明显。上世纪末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并不断更新技术标准战略,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达国家力求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以标准带动研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在国际竞争中融为一体,相互借力,成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手段。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标准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引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从科技成果到形成产品,再到产品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市场化,都需要标准,标准是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环节和方面。以特高压输变电领域为例,依托国家特高压输变电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国家电网牵头制定了77项特高压交流和122项特高压支流标准,在“皖电东送”、“疆电外送”等国家重要工程中得到应用。在这些标准基础上,制定了11项国际标准,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和输变电装备走向世界,沈阳特变电工成功获得1亿美元印度国家电网设备采购订单。除特高压输变电领域外,通过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我国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智能电网、平板显示等领域先后形成了国际突破。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中关键技术指标有不断提升、更加严格的趋势,标准指标的提升直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需求。通过标准来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成为政府规制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比如,在节能减排方面,配合《节能法》的有效实施,我国发布了44项强制性能效标准和27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通过这些标准的实施,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以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2021.3)为例,该标准规定了房间空调器产品的能效限定值、节能评价值、能效等级指标以及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从2004年颁布实施后,节能型产品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5%提高到2008年的29%。2010年,该标准进行了修订,显著提高了房间空调器产品的能效准入门槛,能效限定值提高了23%左右。据初步估算,新的空调能效标准有效实施后,可实现年节电33亿千瓦时。
完善政策机制,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程度和市场覆盖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这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合作。为此,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2012年联合发布了《“十二五”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着眼于实现标准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从创新机制和完善政策入手,提出了促进标准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围绕落实专项规划,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科技部紧密互动,拟进行部际会商,建立健全工作对接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发挥标准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