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居家养老服务业一盘散沙,老年餐饮、老年护理等专业化程度不高,整个市场缺乏有效整合。”10月8日,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自己正在联合人民大学商学院做一项《老年市场到底需要什么?》的调查问卷,并一口气点出了好几条行业发展的瓶颈。
那么,居家养老究竟是什么?在郝庆丰眼中的这个“夕阳市场朝阳产业”,要想走向成熟还缺点什么?
居家养老解决了三大问题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各地开始对养老服务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便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有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约7%的老年人在社区享受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所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让更多的专业医护、照料人员入户进行养老服务,就成了一片有待开发的产业蓝海。
“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进一步合理配置了社会资源。”在郝庆丰看来,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有效解决了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了养老机构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缓解了国家福利养老的压力;二是解决了个性化养老的问题,老人在不脱离家庭生活的情况下享受养老服务;三是解决了养老服务标准化的问题,打破了养老服务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对于这种养老形式,郝庆丰前期曾邀请北京20个社区的居委会代表进行了沟通,沟通结果:非常受欢迎。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高级工程师宋国建说,未来的养老服务将从政府转向社会,面向市场、依托社会,将是大势所趋。
居家养老处于“实验室阶段”
毋庸置疑,居家养老这种模式解决了我国逐年加剧的养老压力。但是,随着众多服务机构去争抢这块蛋糕,一些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
根据消协去年发布的“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养老服务等正成为老年消费群体的新增需求点,但适合老年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匮乏。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认为,居家养老等民营养老形式存在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制度落后,服务不规范以及缺乏相应标准规范等弊端。
“目前,居家养老在我国还处于‘实验室阶段’。”郝庆丰说,目前市场中,针对老人需要的服务项目大部分都有涉及,不过这些服务还是一盘散沙,没能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比如送餐公司有很多,但是专业化的老人送餐服务却跟不上,老人餐饮需要低油、低盐、低糖,饭菜还要做得软烂一些,还得快速准确送达,但目前的送餐机构根本没法满足这些要求。”
不仅是专业机构稀缺,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同样缺乏。扈志亮表示,养老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帮助老年人适应衰老所带来的身心变化,非专业人士可能会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现在家里雇佣的保姆只能为老人提供清洁打扫、最基本的起居照料等服务,替代子女做些家务活,但是对于老人身体的护理却基本无能为力。”家住北京朝阳区望春园小区李大爷年老多病,行动不便,花很多钱请来的保姆却只能做些零活。
“在日本,有专门为老人服务的介护师。”郝庆丰说,在中国养老看护人员也应接受正规的培训,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尽快完善执业证书的获取制度。
标准化为居家养老划出底线
“将养老产业推向市场,离不开标准化的规范。”宋国建表示,虽然政府在放开养老职能以后,可以让行业去大浪淘沙,但是仍然需要去把握一些底线,制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郝庆丰说,居家养老标准化与专业化的第一步就是“变成流水线式的服务”,改变以往一个保姆一人揽百事的情况。送餐、夜间看护、医疗、助浴、关节按摩等等全部用专人负责,这样有助于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制定最适合的服务方案,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统一。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养老服务业面临的融资难、用地难、用人难、运营难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扶持政策。扈志亮对此表示,《意见》的出台有助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医疗器械、养生服务、医药保健、文化旅游等也迎来利好,除此之外,政策还积极鼓励民资进入该领域,有利于活跃市场。
据郝庆丰介绍,由其所主导的北京广天圣阳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已经在上个月正式获得执照,“此前申请注册的养老公司,要么被归类为家政公司,要么被归类为养老院,这是北京第一家以居家养老为名的养老服务公司,反映出国家开始对这个行业的认可”。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服务的质量和一致性。”据郝庆丰介绍,目前,还没有居家养老行业和国家层面的标准规范,“如何去做?怎么做才叫做好?”也还无从判断。但是,行业的健康发展没有标准不行,郝庆丰也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为标准圈出蓝图,“未来标准应该涉及老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医疗保障、送餐等等诸多方面,这个庞大的体系还需要市场去一步步建设,需要社会、政府、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