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田世宏:标准助推改变 标准服务百姓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10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标准日,其主题是:“国际标准推进积极改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中国的主题确定为“标准助推改变,标准服务百姓。”

  记者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获悉的数据显示,英国、德国的标准占GDP增长率比率是12%和27%。我国标准带来的效益占GDP增长率的比率也在逐年增加。那么,我国在世界标准领域处于什么地位,标准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究竟如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如何实现质量强国梦,标准如何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带着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

  我国在世界标准领域地位显著提升

  记者: “三流企业做市场,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经过包括企业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多年的努力,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显著提升。9月21日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钢铁协会副主席、鞍山钢铁集团总经理张晓刚成功当选ISO主席。这是1947年ISO成立66年以来,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国际组织的最高领导职务,这一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世界标准日到来之际,请您谈谈我国标准化工经取得了那些成果? 

  田世宏:10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标准日。世界标准日是全世界标准化工作者举行纪念活动、宣传标准化的重要节日。我们将2013年世界标准日同时确定为全国标准开放服务日,并以“标准助推改变 标准服务百姓”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宣传标准化知识,更好地服务百姓和社会。 

  目前,中国已有1200多个技术委员会(简称TC)和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超过4万名专家踊跃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制定了3万多项国家标准,覆盖了一、二、三产及社会事业的各个领域。我们也非常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鼓励和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目前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中国积极参与了ISO的737个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的活动,占ISO所有技术机构的89.3%;担任ISO技术机构主席33人,承担了56个秘书处的工作,争取为ISO做出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中国相继担任了ISO所有高层管理机构和IEC所有高层管理机构的成员,在国际标准化活动高层管理事务中的地位持续提升。2008年,我国成为ISO常任理事国,2011年,我国成为IEC常任理事国,2013年我国成为ISO技术管理局常任成员,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印彪担任了IEC副主席及IEC市场战略家主席。前不久,我国鞍山钢铁集团张晓刚总经理当选ISO下一届主席,连续实现我国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高级领导职务的突破。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而且有利于中国标准“走出去”。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标准水平。发挥好ISO主席这一高层次平台作用,将促进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推动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的衔接,加强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制度保障。 

  标准服务和支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记者: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如何看待标准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质量强国梦”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田世宏:标准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百姓生活,样样都离不开标准,特别是在服务和支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方面,标准化都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稳增长看,标准化通过统一、简化、优选、协调人类生产、服务、贸易、消费、创造等活动,共享知识、降低成本、减少损耗,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此外,标准化已从传统的工业领域拓展到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 

  从调结构看,标准是“门槛”,是宏观调控的“抓手”,在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准是产品走向国际的“通行证”,我们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份量越重,就越有利于消除或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标准还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和“利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标准更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好的标准,才会有好的质量,才会有好的效益。 

  从促改革看,通过标准的协调统一,有利于消除国内地区壁垒和地方保护,促进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尤其是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无论是该管住管好的,还是该放开放到位的,都需要标准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不再设定行政许可的,就要更多地依靠标准和规范等手段来实施管理。 

  标准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好处 

  记者:标准无处不在。标准化不仅仅关乎产品质量,经济、贸易等等方面,还和我们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了解到,在“世界标准日”前夕,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35项国家标准,内容涉及与百姓生活相关的车用乙醇汽油、牙刷、婴幼儿用品等等内容。请您谈谈标准工作给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田世宏:标准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标准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标准。我们所做的标准就是要符合人民的需要,满足人民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工作的奋斗目标。我们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人身健康、消费品安全、养老服务等民生方面标准化的工作力度,力求让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安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近年来,国家以标准支撑政策实施,服务百姓惠及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比如,基于能效标准标识的实施,国家建立推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来推广应用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节能产品”。 

  目前,已经形成家电、汽车、工业产品3大类15个品种,数十万种型号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体系,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过400亿元,出台实施细则20多项,成为“稳增长、扩消费、促节能、惠民生”重要政策平台。 

  通过惠民政策推广充分发挥能效标准的技术服务力量,有效促进了企业再投资,带动就业增加;推动高效节能产品普及,使高端消费转变成为大众消费,广大消费者以较低价格享受到高效节能产品节电、省钱的巨大实惠,高效节能空调产品的市场份额从6%提高到70%左右,消费者仅从购买家电产品中就收到了节能补贴款项234亿元;购买高效节能空调使全年老百姓年节约电费7.5亿元,产品生命周期内预计节约电费75亿元。 

  我国将加快修改标准化法 

  记者:2013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针对当前面临的紧迫形势和一些短板问题,请问我们的工作思路有哪些调整? 

  田世宏:国务院提出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这既是新一届政府对标准的看重,也说明标准在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还存在短板。 

  标准的问题,我感到根上还是没有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标准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标准化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标准体系结构不够合理,政府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够到位,社会和市场的作用尚未有效激发。 

  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关键在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厘清各自职责定位,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通过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增加标准这一制度供给。 

  该管的方面,首要是管住管好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涉及健康、安全、环保,具有“技术法规”的属性也具有质量安全“兜底线”的功能,是政府应该管好、必须管住的事情。 

  既然是政府该管的事,就应该加强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现在30个部门、31个省市都制定发布强制性标准,既不利于市场的统一,也增加行政管理成本。要整合优化现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完善制定程序,提高发布层级,保证强制性标准的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 

  同时,要配套改革推荐性标准的管理,调整优化现有的推荐性标准体系,政府重点制定基础类、公益类的标准。 

  还要完善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标准实施的有效性。该放的方面,首要是培育发展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供给标准。鼓励社会组织、产业联盟、技术机构等社会力量在产品类、服务类标准等领域制定发布标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满足技术融合发展和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 

  当前,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不少组织有动力、有资源、有条件、有能力自行制定发布标准,要着力改革现行法制体制,赋予这类标准法律地位,积极予以引导和规范,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加市场主导的标准的供给,增加标准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管是该管的还是该放的,凡是在现行法制体制框架下具备条件的,都要积极推进,同时要加快标准化法的修改,抓紧标准化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完善法制、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力争努力建成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协调配套、符合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